网络流行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双刃剑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双刃剑
“你个老六”“双肩包”“寄了”“嘎了”……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在悄然影响着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心理健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这一数据反映出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网络“烂梗”:侵蚀青少年语言能力的隐形杀手
网络“烂梗”为何会在青少年中传播?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55.3%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玩“烂梗”以彰显个性。其他原因还包括:“烂梗”简单有趣,易于传播流行(46.8%);青少年对“烂梗”缺乏辨别力,不自觉使用(46.3%);周边人都在用,为了融入集体(46.1%);只是为了好玩(19.8%)。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受访者将出现词汇乱用(52.5%)及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51.8%)排在前两位。47.6%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网络语言代替正式表达、正式词汇贫乏的情况,42.1%的受访者认为会容易写错字、错词。其他还有:失去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力和运用能力(41.2%);盲目跟风追热点,影响独立思考能力(37.5%);把时间精力用在网络上,破坏学习兴趣(37.1%);有些“烂梗”具有攻击性,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35.1%);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31.4%);影响与他人良好沟通和交流的能力(30.4%)。
“那些被用烂了但不是很负面的‘烂梗’,我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是那些负面的、含有歧视意思的‘烂梗’泛滥,我就很担心孩子学会那些不文明的话,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说。
情绪表达的新方式:网络梗文化的双重影响
然而,网络梗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它反映了年轻人的情绪表达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比如“方言梗”,通过谐音、假借、异体等形式的词语改编,不仅带来了幽默效果,还承载了地域文化认同感。
“方言梗”在网络社交中带来的幽默效果,不仅来自方言词语本身的新奇,更来自“方言梗”背后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承载的特殊隐喻。比如,“猴赛雷”最初源于一个晚会的吉祥物的形象所引发的讨论。那个晚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猴子,猴子的两个腮帮子呈现出鼓鼓的样子。一些网友对此形象并不认可,大呼“被雷到了”,于是用广东话“猴赛(腮)雷”(好厉害)给出一语双关的评价。很显然,这里的“猴赛雷”表面上虽有称赞“厉害”的意思,但实际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并不认同的调侃。后来,网友在对各种娱乐新闻、八卦报道、热门话题等的讨论中,常常用“猴赛雷”表达惊讶、失望或者否认的情绪。这个表达方式形象有趣,语意也显得比较强烈,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应对之道:多方协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双重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协同发力,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
家庭和学校也是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烂梗”侵害的重要防线。拯救被“梗”住的表达欲,需要家长们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深度阅读、一起聊聊天,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让孩子的语言输出更为生动和完整,体验多样化的表达。学校也应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增强重视,及时观察学生的语言状态,做好家校沟通,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当然,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并不是禁用网络用语。语言具有时代性,网言网语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胡言乱语、粗言鄙语,不规范的互联网“黑话烂梗”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传承是莫大的伤害。治理网络“黑话烂梗”是为了让更多有新意、有文化的“梗”流行起来,只有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有话好好说”,使用真诚友善、干净清爽的语言文字,才能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对于满嘴“网梗”的孩子,我们虽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也应该更谨慎一些、更敏感一些,特别是面对“黑话烂梗”的时候,更加不能只靠等着它们被自然淘汰,应该积极干预、主动引导,避免这些“黑话烂梗”侵占和干扰了孩子们的规范表达。
网络流行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的复杂心态。它既可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障碍,也可能成为他们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这些语言,让其成为丰富表达的调料,而非替代正式语言的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