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历史之痛与中日关系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历史之痛与中日关系的未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了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这场震惊世界的暴行,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成为中日关系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87年后的今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逐渐为更多人所知。美籍华人鲁照宁20年来向不同机构捐赠了超过3000件(套)揭露二战期间日军在华暴行的文物史料。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一书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畅销书。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和克里斯·马吉等西方人士也在为铭记这段历史而努力。
然而,日本国内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却一直存在争议。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试图淡化甚至否认侵略行为。例如,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编的《新历史教科书》就曾引起亚洲各国和日本民众的强烈抗议。这种对历史的歪曲和否认,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为了铭记历史,2014年2月27日,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悼念死难同胞,警示后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体现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2024年12月,中日外长在北京会面,日本现任首相石破茂也表达了访华意愿。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公民党代表团访华后,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这些互动表明,中日两国都在努力改善关系,推动合作发展。
但是,历史问题仍然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的歪曲和否认,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两国的政治互信。要真正实现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日本必须正视历史,认真反省过去的侵略行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中国人民。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实现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相处,共同开创和平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