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法院首例!心理咨询解抚养权心结
九龙坡法院首例!心理咨询解抚养权心结
近日,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时,首次引入心理咨询干预机制。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帮助涉案未成年人解开了心理心结,也为法院最终作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判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新机制:心理咨询介入抚养权纠纷
在传统的抚养权纠纷案件中,法院主要依据父母双方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等因素来作出判决,往往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和真实意愿。九龙坡法院此次创新尝试,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据承办法官介绍,本案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已年满8周岁,按照法律规定,其真实意愿应当被充分尊重。然而,由于长期处于父母争执的环境中,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抵触情绪,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法院决定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案件调解。
心理疏导:让孩子说出心里话
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次与孩子沟通,逐渐建立了信任关系。在轻松的氛围中,孩子开始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困惑和恐惧。原来,他一直担心父母的分开会意味着自己将失去一方的关爱,这种不确定感让他感到极度不安。
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孩子逐渐理解了父母离婚并不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爱。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帮助父母认识到,争夺抚养权不应该成为伤害孩子的工具,而是应该以孩子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
法律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这一创新机制的实施,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强调,父母分居或离异时,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据统计,在我国离婚案件中,约12.68%的案件伴有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70%以上长期被藏匿、抢夺或拒绝探望的子女年龄不满八周岁。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未成年人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
九龙坡法院的这一创新举措,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不仅帮助孩子平复了心理状态,也让父母更好地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最终,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共识,同意按照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安排抚养和探望事宜。
这一案例的成功,为今后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表明,在抚养权纠纷中引入心理咨询机制,不仅能有效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难题,更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种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必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