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破解电力供应难题?新能源+储能成关键
湖南如何破解电力供应难题?新能源+储能成关键
近日,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湖南仍存在电力供应“硬缺口”。作为全国能源与电力网络的双重末端,湖南如何破解电力供应难题,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电力供需现状:新能源成主力,但仍存“硬缺口”
截至2024年10月底,湖南调度装机容量达6380万千瓦,其中火电2511万千瓦、水电1722万千瓦、风电1016万千瓦、光伏发电640万千瓦。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但其波动性和季节性特点明显,特别是在冬季,新能源出力受限,难以满足高峰用电需求。
据预测,2025年湖南电力刚性缺口将达到200-300万千瓦。这一缺口的形成,既与湖南资源禀赋不佳有关——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也与基础性支撑火力发电占比偏低有关——目前仅约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9个百分点。
储能和电网建设: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湖南正加快储能和电网建设步伐。2023年10月,湘潭市首个大型电网侧储能电站——肖家湾储能电站开工建设,装机规模达100兆瓦/200兆瓦时,设置60个集装箱式储能电池舱、30个储能升压变流仓。该电站采用“一充一放”“一充两放”“两充两放”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削峰填谷、调峰调频等作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储存电能,用电低谷时段储存多余电能,促进区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消纳。该电站将有效调节电网负荷峰谷差,缓解电网运行压力,确保区域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抽水蓄能方面,湖南已开工约8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十六五”期间将大规模投产。同时,湖南还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目前主要通过祁韶直流、鄂湘联络线和荆潇线等通道接受外来电,最大受电能力为1280万千瓦。
未来发展方向: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面对电力供应“硬缺口”,湖南正从多个方面发力破解难题。湖南省政府出台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能源生产方面,湖南将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系。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煤电转型发展,加快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大力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加大具有资源优势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在能源消费方面,湖南将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着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合理控制,“十五五”期间逐步减少。加快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全面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能效水平。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专家建议:加强规划统筹,探索多元投资模式
针对湖南风光蓄储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专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确保风电、光伏和储能技术的规划能够同步进行,形成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同时,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储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中。
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施志鹏表示,未来需要探索储能技术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此外,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储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中。
湖南省能源规划研究中心能规院总工胡剑宇认为,湖南省需鼓励技术创新,以降低储能成本,增强储能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储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中。
在政策支持方面,专家建议推动价格疏导,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结合风光蓄储融合发展模式中各发电主体对整个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贡献度和储能带给各发电主体的电量增益,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分摊新型储能建设成本。尤其要研究建立储能减煤减碳价值疏导机制,加快推动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减碳价值核定方法与标准,并允许该价值在碳市场中交易。
面对电力供应“硬缺口”,湖南正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储能和电网建设、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措施,努力破解电力供应难题。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湖南有望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电力供应稳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