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中科院院士引领清洁能源革命
碳中和背景下,中科院院士引领清洁能源革命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们在清洁能源领域持续深耕,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从氢能开发到碳汇研究,从储能技术创新到新材料应用,院士们的科研成果正在为清洁能源革命注入强劲动力。
氢能开发:清洁能源的新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在近期的论坛上指出,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代表,将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他强调,特色制氢技术路线对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位院士郭烈锦则从绿氢技术产业的应用前景出发,详细阐述了其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绿氢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碳汇研究: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在近期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发展论坛上,详细介绍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他指出,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技术途径。
于贵瑞院士的研究显示,2010年代中国陆地碳储量达3653亿吨CO2,其中植被储碳量约为555.1亿吨CO2,土壤储碳量约为3097.9亿吨CO2。近20年,中国203个生态系统的981站点年通量观测数据显示,各典型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显著,高强度碳汇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西南、东中南和东北林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则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强调了其对能源转型的驱动作用。他认为,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等概念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高度契合。
技术创新:突破清洁能源发展瓶颈
在储能技术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路径。针对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面临的安全性、苛刻环境和锂资源紧缺等问题,他提出了新型固态电池、水系电池、宽温域铝基高性能电池、锌离子电池和电池材料的修复与再利用技术等解决方案。
在能源化学新过程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重点关注催化裂化、合成气制烯烃等关键化学化工过程。他认为,要构建从化石能源为主的体系转化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新型能源体系,需要研究能源分子转化的碳氢氧化学键重构。
在新材料应用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团队在功能介孔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基于界面组装调控思想,发展了一系列合成多级结构功能介孔材料的新方法,推动其在催化剂载体、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结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们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突破,清洁能源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