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请回答:人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三个问题帮你激发内在动力
心理师请回答:人最大的动力来自哪里?三个问题帮你激发内在动力
觉得自己没什么动力,都是别人在提要求,做起事来也很没劲,怎么办?
心理学家斯科特·盖勒在大学里给学生上《心理学概论》的第一节课时,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是为了避免失败而来上课的?”两个班级,600名学生,80%的人都举起了手。
“我知道你们都很积极,但你们都不快乐”,盖勒告诉学生,他希望学生来上课,不是因为害怕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是因为学生们真心觉得这是个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自我的机会。
当一个人是为了逃避不想要的后果才做某件事时,他的出发点就是恐惧,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当一个人是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做某件事时,就会觉得做这件事是自己的选择,自然就会更有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去追寻成功,而非回避失败。
此外,盖勒还总结了三个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发内在动力:
第一个问题:我能做到吗?
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乔布斯曾在推销苹果电脑时被惠普公司拒绝,而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更是遭到12家出版社的退稿…… 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屡败屡战,并最终获得成功?而有些人却在屡战屡败之后就放弃了?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这与“自我效能”相关,也就是——你认为你能做到吗?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自我效能越高,越自信自己可以完成某个任务,就越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做。班杜拉总结道:“人必须要有一种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
第二个问题:这件事行得通吗?
它最终能够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任何一件事情,都由主体和客体共同决定,因此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的人很重要,事情本身也要靠谱。南辕北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越努力,反而离自己的目标越远。
相信自己做的事可以达到最终的效果,班杜拉称之为“反应效能”。反应效能越高,我们的信心和动力就越强,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三个问题:这件事值得做吗?
这是最私人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别人怎么看,如果一件事,我们自己觉得它是有意义的,那它就值得做。哪怕最后没有成功,至少我们还可以享受做的过程。
如果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一个有意义的任务。而当我们这样认为时,自身就会充满动力,不需要别人给我们布置任务、提要求、催进度。记住,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做事,不是给别人做的,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戴尔·卡耐基说,从出生那天起,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些什么。不要出于恐惧而一心想着避免失败,而是去追求我们内心真正想要实现的那些梦想。这样,除了成功,我们还可以收获价值感、意义和快乐。
本文原文来自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