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老虎》遇上《小兔子乖乖》:一首儿歌里的中西文化交融
《两只老虎》遇上《小兔子乖乖》:一首儿歌里的中西文化交融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从小就唱的《两只老虎》竟然源自10-11世纪的欧洲圣咏,而《小兔子乖乖》的作者则是民国时期的大音乐家黎锦晖。这两首看似简单的儿歌,背后却藏着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从格里高利圣咏到《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这首儿歌,其实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名曲”。它的旋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0-11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这是一种古老的天主教宗教音乐。后来,这个旋律在法国演变成了一首名为《雅克兄弟》的儿歌,歌词大意是呼唤雅克兄弟起床敲晨祷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首法国儿歌传入中国。有趣的是,它首先被改编成了政治歌曲。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黄埔军校政治教官邝鄘将《雅克兄弟》的旋律填上了新的歌词,创作了《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那么,我们今天熟悉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了。据说,当年郑成功去台湾时带了两只老虎,不慎让它们跑掉了。台湾百姓从未见过老虎,误以为是放大版的猫,纷纷围上去观赏。结果老虎伤了许多人,百姓们拿起棍子将老虎制服。郑成功看到这两只面目全非的老虎,便编了一首童谣:“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黎锦晖与《小兔子乖乖》
与《两只老虎》的“舶来品”身份不同,《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地道的中国原创儿歌,它的作者是被誉为“中国近代歌舞之父”的黎锦晖。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深受家乡民间音乐的影响。1912年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并积极参与新音乐运动。黎锦晖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
《小兔子乖乖》就是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的一首插曲。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富有教育意义,很快就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儿童歌曲。
黎锦晖对中国儿童音乐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首创了儿童歌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创作了20多部歌舞表演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他还创办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包括周璇、白虹等第一代歌星。
两首儿歌背后的文化故事
《两只老虎》和《小兔子乖乖》这两首儿歌,一个源自欧洲,一个纯正中国,它们的相遇仿佛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两只老虎》的旋律能够跨越数百年,从宗教圣咏变成儿童歌曲,再被改编成革命军歌,最后又回归儿歌,展现了音乐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而《小兔子乖乖》则体现了中国本土音乐创作的活力,黎锦晖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先河。
这两首儿歌的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无国界的,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的文化。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也能够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当我们再次唱起这两首熟悉的儿歌时,不妨思考一下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这些看似简单的旋律,其实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智慧,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