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祠:安徽泾县翟氏宗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华第一祠:安徽泾县翟氏宗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素有“中华第一祠”美誉的翟氏宗祠,坐落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翟村东北。始建于明代,这座规模宏大的祠堂,雕琢精美,古朴典雅,做工简约精致,仿照皇家祠堂而建。
祠堂内设有一处可容纳1万多人的聚会空间。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翟氏宗祠依然风韵犹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民间祠堂。
据记载,翟氏家族是桃花潭镇最兴旺的大家族,仅明清两代就出过7名翰林、15名进士、68名举人,千余名秀才,监、贡、诸生不计其数。
宗祠坐北朝南,采用五楹三进的布局,仅建筑面积就达6700平方米。它不仅是翟氏家族的传世之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宗祠内陆基使用花岗石砌成,建筑中大量使用银杏木、红木、楠木等名贵树种,其上下均镶嵌着著名工匠使用精湛技艺制作的木雕、石雕。
宗祠收藏有历代帝王、地方官府所赐的名匾108块,其左右配有10多间偏房以便议事、看管使用。
有趣的是,在它原侧廊屋檐下有一个雀替(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造型竟是中国古老的计算器——算盘。据说,算盘上记录着修建祠堂时所用的全部费用。翟氏宗祠也曾是桃花潭镇翟氏家族宗族的祭祀之所。
在明万历年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神宗万历皇帝敕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旨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后凯旋而归时被奸臣所害。
为表彰其对朝廷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当时轰动整个江南,多地出现“翟氏宗祠”的仿建建筑物。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该祠相比。
江南镇抚大将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时为国捐躯为表彰其功勋,祠堂被赐建“忠孝堂”。忠孝堂占地千余亩,前后为三进,建筑材料都是针箍的楠木、汉白玉石。另外它的石雕和木雕精彩绝伦,世所罕见。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来泾县考察翟氏宗祠时大为惊讶、赞叹不已,他认为无论是建筑年代还是其规模都堪称之最,故称其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
坐落地:安徽省泾县
结构:木与砖石结构
类型:祠堂
时间:14—1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