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推普周:筑基强国语言,共筑和谐语境
第27届推普周:筑基强国语言,共筑和谐语境
2024年9月,第27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本届推普周以“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普通话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普周活动亮点纷呈
在北京,中华女子学院举办的启动仪式上,92岁高龄的播音艺术家葛兰老师与学生合诵《中国话》,将活动推向高潮。在上海,一场名为《经典润乡土》的原创大型情景朗诵会精彩上演,来自9个上海乡镇的表演者们,围绕开放、包容、创新等主题展示原创语言艺术作品。在浙江,全省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同台演出,运用朗诵、合唱等艺术表现形式,生动演绎一篇篇中华经典作品。
推普周背后的深意
推普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推广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通过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推广普通话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广东等地方语言丰富的地区,推普周的宣传内容常常引发争议。例如,有幼儿园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要讲普通话,甚至将讲普通话与做文明人、爱国等概念捆绑,这种做法引发了家长的强烈反对。
普通话与地方语言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正如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指出的,“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因此,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地方语言,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上,现行政策法规不但没有任何借“推普”压制地方语言的内容,反而是近年推出了不少保护地方语言文化的政策。例如,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北京举行“国际母语日”纪念活动。此后,中国每年都举行活动纪念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全社会保护母语,传承中华文化。
结语
第27届推普周以“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为主题,展现了普通话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地方语言,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