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天环游地球》:一部展现19世纪末世界面貌的百科全书
《八十天环游地球》:一部展现19世纪末世界面貌的百科全书
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不仅是19世纪末科幻冒险小说的代表作,更是一部展现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百科全书。通过主人公斐利亚·福克的环球旅行,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交通技术、社会风貌、文化特色以及殖民背景。
交通技术的变革
小说开篇于1872年,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汇期。福克的环球旅行路线,正是当时交通技术发展的缩影:
海上运输:从伦敦出发,福克乘坐的是蒸汽轮船。此时的轮船已经从早期的明轮推进发展到螺旋桨推进,航速和可靠性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轮船尚未完全取代帆船,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福克在横渡太平洋时,由于轮船故障,不得不临时改用帆船。
陆地交通:在印度,福克一行人遇到了交通难题,最终选择骑大象穿越丛林。这一细节反映了19世纪末交通技术的不均衡发展——在一些地区,现代化交通工具已经普及,而在另一些地区,传统交通工具仍在使用。
铁路网络: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交通方式当属铁路。福克从孟买到加尔各答,再到美国横跨大陆的旅程,都依赖于铁路。19世纪中后期,铁路建设进入高潮,美国于1869年完成了横贯大陆的铁路,这为福克的环球旅行提供了可能。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
福克的环球之旅始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这个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小说的重要背景。
社会阶层:福克是改良俱乐部的成员,这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俱乐部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只有拥有一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成为会员。
日常生活: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细节在小说中多有体现。例如,福克每天准时到俱乐部用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人对时间的严格遵守。此外,福克的仆人帕斯帕图的着装和行为,也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礼仪规范。
社会矛盾:小说中也暗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矛盾。例如,福克在印度拯救爱乌达夫人的情节,反映了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社会的困境。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福克的环球之旅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小说中展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印度文化:福克在印度遇到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展现了神秘的东方文化。特别是爱乌达夫人的自我牺牲仪式,虽然最终被福克阻止,但这一场景深刻描绘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宗教传统。
美国文化:小说中对美国的描写充满了新旧交替的特征。一方面,美国展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如发达的铁路网络;另一方面,西部边疆仍保留着拓荒时代的野性,如牛仔和印第安人的冲突。
日本文化:福克在日本横滨的停留,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帕斯帕图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日本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的转变。
殖民时代的缩影
《八十天环游地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末的殖民背景:
帝国主义扩张:福克的环球旅行路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欧洲列强对世界的掌控。从英国到印度,再到香港、日本,最后到达美国,这些路线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时国际势力的分布。
文化冲突: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反映了殖民时代的价值观。福克作为英国绅士的代表,他的行为和态度体现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
经济掠夺:虽然小说主要聚焦于冒险,但其中也隐含了对殖民地资源的利用。例如,福克在印度和美国的旅程中,都涉及到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八十天环游地球》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展现19世纪末世界面貌的百科全书。通过福克的环球之旅,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交通技术、社会风貌、文化特色以及殖民背景。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以其对勇气、智慧和探索精神的颂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去追寻自己的冒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