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被《我的祖国》碾压背后的故事
龙应台被《我的祖国》碾压背后的故事
2016年7月10日,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内,一场主题为“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正在进行。演讲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时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她向台下的大学校长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的启蒙歌曲是哪一首?”
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的回答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他说,他的启蒙歌曲是《我的祖国》。随后,他开始朗声唱起这首歌。起初,只有零星的掌声和附和声,但很快,整个会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感染,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到合唱中。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这是美丽的祖国”,歌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激昂。
这一幕让站在台上的龙应台感到尴尬又震惊。她原本可能预期现场观众会更熟悉台湾的歌曲,如《五月的风》《凤凰于飞》等,但事实证明,《我的祖国》在年轻一代中依然具有广泛的共鸣和影响力。
《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诞生于1956年,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歌曲的创作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词作者乔羽在创作时,并没有选择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长江两岸的美丽风光中寻找灵感,将对祖国的赞美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曲作者刘炽则在创作时反复吟唱了十首当时最受欢迎的歌曲,最终从《小放牛》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这首优美又激昂的旋律。
歌曲完成后,由郭兰英首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播放,便立即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后,这首歌更是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响遍了全国城乡,成为各类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
《我的祖国》之所以能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现场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更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一首歌曲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感、归属感,难道不是对文艺作品的最高奖赏吗?”
这一事件在香港大学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这一幕让他们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一位网友写道:“这种共鸣感,这种共同的归属感,让我感到了非常亲切,有一种立刻融入的心情。”另一位网友则表示:“一首歌曲得有多么亲切感人,多么朗朗上口,能够让人轻易就会了,而且忘不了。”
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时遭遇的这一幕,或许让她重新思考了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复杂性。《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以其质朴动人的歌词和豪迈悠扬的旋律,不仅感动了无数国人,更成为了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它证明了,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