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与大明寺:一湖一寺映千年
扬州瘦西湖与大明寺:一湖一寺映千年
扬州,这座千年古城孕育出无数人文胜迹,其中瘦西湖与大明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扬州的历史记忆,更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瘦西湖:一湖碧水映千年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其得名“瘦西湖”源于与杭州西湖相比所展现的独特细腻与雅致,这一名称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它全长4.3公里,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瘦西湖的真正繁荣始于清代康乾时期。随着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扬州盐商为邀圣宠,沿湖大兴土木,建造园林楼阁,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壮丽景观。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瘦西湖畔“家家住青翠城堙”、“处处是烟波楼台”,被誉为“园林之盛,甲于天下”。
瘦西湖的精华在于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历代园林设计师充分利用瘦西湖30公里长的河流,依据地形地貌精心布置园林。沿湖而建的各个园林选址考究,建筑精美,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超过1000亩的园林群落。这些园林通过水系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视觉与功能的纽带,使各园景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当属五亭桥和白塔。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其五座亭子的造型和莲花相似的外观而得名“莲花桥”。桥体长约十余丈,高达二三丈,由花岗岩构建,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古桥中颇为罕见。白塔则是莲性寺的重要建筑之一,现存塔身是清朝乾隆年间基于旧塔基上重建的。塔高约十余丈,完全由砖石材料构成,分为三层:上层为剥层,中层设有龛室,均为圆形设计;下层则采用须弥座式结构。白塔与远处波光粼粼的五亭桥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壮观而又典雅的视觉效果。
瘦西湖之美,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留下珍贵的诗词歌赋,赞美这片湖光山色。他们或泛舟湖上,或漫步岸边,用笔墨描绘出瘦西湖的灵动与雅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瘦西湖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的宝贵资料。
大明寺:千年古刹见证沧桑
大明寺坐落于瘦西湖畔,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因建寺年代而得名。这座古刹历经1500余年的沧桑变迁,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
大明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东部的栖灵塔高耸入云,塔身九层,内部供奉着舍利子和一尊楠木佛塔。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整个大明寺,远眺瘦西湖与扬州城的美丽景色。钟楼和鼓楼分列栖灵塔的东、西两侧,卧佛殿内则供奉着来自缅甸的珍贵玉佛。
大明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曾在此传经授戒,为寺庙增添了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鉴真纪念堂是寺内的重要建筑,堂内供奉着鉴真的楠木坐像,对面则是鉴真史料馆,通过图文介绍,可以深入了解鉴真大师的事迹和他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大明寺还与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紧密相连。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学巨匠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欧阳修在任扬州太守时建造了平山堂,而苏东坡则为纪念欧阳修在平山堂后建造了谷林堂。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两位文学家的深厚情谊,也成为大明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内的“天下第五泉”更是名扬四海,这个“第五”的评定来自于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湖东的乾隆御碑亭内立着三块乾隆御碑,记录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题词和诗篇。
瘦西湖与大明寺,一湖一寺,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章。它们不仅是扬州的地标性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