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权争夺战中的孩子:如何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抚养权争夺战中的孩子:如何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抢夺与藏匿:孩子心中的伤痕
在一场离婚官司中,6岁的小王成为了父母争夺的“筹码”。父亲更换了家里的门锁,母亲则在未告知父亲的情况下将小王带回老家并转学。随后,父亲带着几个人强行围堵小王并将其藏匿外地。这样的拉锯战不仅让小王陷入极度的焦虑和不安,也严重损害了她与父母的关系。
这不是个案。据统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从2007年到2020年的749个涉及抚养权和探望权的案件中,有12.68%的案件伴有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北京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2019-2024)》显示,90%以上的藏匿、抢夺未成年子女行为源于成年人之间的激烈矛盾,70%以上长期被藏匿、抢夺或拒绝探望的子女年龄不满八周岁。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正在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他们可能面临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心理健康挑战,而这些影响往往会长期存在,甚至延续到成年后。
法律之盾: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法律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筑起了坚实的防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当父母一方出现抢夺、藏匿孩子等行为时,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外,《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也提供了人格权侵害禁令的法律依据。
在实际案例中,这些法律手段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蔡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中,母亲唐某某代孩子申请保护令后,法院认定父亲的抢夺行为对孩子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侵害,依法签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安排心理辅导师对孩子进行长期心理疏导。
社会支持:构建全方位保护网络
除了法律保护,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例如,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独抚妈妈”项目,通过线上社群支持、心理干预、温暖包发放等方式,帮助因离异、丧偶、未婚等原因独自抚养未成年孩子的母亲及其家庭。该项目计划在2024年筹集135万余元,用于缓解独抚妈妈的心理压力,提升她们应对挑战的能力。
此外,一些地方性社会组织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例如,北京一个母亲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执行机构之一,致力于为独抚妈妈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服务。
破解之道:多方联动守护孩子心灵
面对抚养权争夺带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社会、法律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父母双方应认识到,孩子不是争夺的“筹码”,而是一个需要关爱和保护的独立个体。在处理抚养权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孩子的利益和感受,尽量通过协商而非诉讼解决争议。
其次,社会机构和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心理干预、建立支持网络、开展家庭教育等方式,帮助离异家庭儿童及其父母应对心理挑战。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权益的关注和支持,营造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最后,法律的威慑和保护作用不可或缺。对于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同时为受害方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
抚养权争夺战中的孩子,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只有家庭、社会、法律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