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启迪
《开学第一课》: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启迪
9月1日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今年的节目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通过“多地实景课堂”的创新形式,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巧妙融合,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科技创新:展现中国力量
在科技创新领域,节目展现了多个令人瞩目的项目,其中深中通道和月壤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深中通道:世界级跨海工程
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在节目中分享了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历程。作为连接深圳和中山的跨海通道,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采用桥、岛、隧、水下互通的组合形式。其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个世界级难题,如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上悬索桥等。这一工程凝聚了15000名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
月壤研究:探索太空奥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在节目中介绍了月壤研究的最新进展。科研团队正在研发用于月球基地建设的月壤砖,这种材料比普通混凝土坚硬得多。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月壤砖样品将于10月份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环境中进行为期三年的暴露试验,以测试其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这一研究为未来在月球建立人类居住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化传承:延续文明根脉
在文化传承方面,节目通过甲骨文和龙图腾两个元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甲骨文:文字演变的见证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带领观众探索甲骨文的历史。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记载了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的社会生活。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汉字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龙图腾:文化认同的象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追溯了龙图腾的演变历程。从夏商周时期的古拙抽象,到秦汉的雄健豪放,再到明清的繁复华美,龙的形象变迁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龙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启迪
《开学第一课》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为青少年提供了全面的启迪。一方面,深中通道和月壤研究等项目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就,激励青少年追求科学梦想;另一方面,甲骨文和龙图腾等文化元素则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认同感。
正如游泳冠军潘展乐在节目中所说:“请你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你们所热爱的事。”这句话不仅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更是对所有青少年的勉励。在科技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下,新时代的青少年必将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建设更加可爱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