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语言创新还是文化侵蚀?
网络流行语:语言创新还是文化侵蚀?
“你真是饿了,什么都能吃得下”——这句出自电视剧的网络流行语,最近成了天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口头禅。当家长问起含义时,孩子却支支吾吾,只觉得“小伙伴们都在说,自己觉得好玩就学来了”。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yyds”到“躺平”,从“奥利给”到“芭比Q了”,这些看似简洁有趣的表达迅速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据统计,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土壤。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繁荣和语言的创新。它们往往源于热点事件、影视剧或短视频,通过夸张或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深受青少年喜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促进了语言的多样化发展。例如,“给力”一词已经正式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成为网络流行语融入主流语言的典范。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它们可能对青少年的语言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北京昌平的吴先生发现,女儿在社交软件上使用粗鲁的网络流行语,这让他十分担忧。河北邢台的小学语文老师张老师也表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有低俗、暴力或歧视的色彩,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例如,“绿茶”、“白莲花”等词在被扭曲异化后,成为带有贬义的网络烂梗。
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双重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辨别网络流行语的优劣,培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家庭则需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亲子阅读、交流等方式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不良内容,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其社会价值。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意义的表达,如“逆行者”、“内卷”等词,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而那些低俗、无意义的网络烂梗,则会在大浪淘沙中逐渐被淘汰。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既要拥抱语言的创新,又要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所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需要把握度,既要体现时代特色,又要符合语言规范,这样才能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既开放又健康的语言环境,让网络流行语成为语言发展中的调味剂,而不是侵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