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元璋的墓历史上有没有被盗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元璋的墓历史上有没有被盗过?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6144603_121712762

朱元璋的墓(明孝陵)是否被盗,一直是历史爱好者关注的话题。通过考古发现、历史传闻和陵墓设计等多个角度,本文将为您揭示这座明朝开国皇帝陵墓的神秘面纱。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朱元璋的墓被盗过。朱元璋的墓即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十三陵之首,规模宏大且建筑精美,代表了明朝皇家陵寝的最高水准。1998年,相关专家采用了最为先进的无破坏精密磁测技术,对整个明孝陵进行了勘测,发现整个地宫结构完整,没有任何盗洞。此外,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左右发现盗墓入口所在,之后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孝陵进行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确认了地宫的具体位置,并宣称地宫完好无损,并未被盗。

虽然在历史上曾有一些关于明孝陵被盗的传闻和记录,但这些说法往往缺乏实际依据。在1949年,一名古董店老板收了一只大瓷瓶,曾怀疑朱元璋的墓被盗了,但最终确定这个大瓷瓶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养子黔宁王沐英的陪葬品。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挖坟墓,在出殡当天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派出了完全相同的车马仪仗进行出殡,让人很难分辨真伪。朱元璋在选址的时候就预见到了墓葬死后被盗的可能,所以特意选择了一座石山作为陵墓,内室的设计,将整座石山完全挖空,在山体内部挖出一片巨大的空间,作为地宫,采用单墓道平行于地表的设计,下葬后唯一的出入通道用巨石封死,其他地方都是岩石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足以让盗墓贼束手无策。地宫宝顶的封土堆下还有一层厚厚的巨大鹅卵石,这也是一种防盗措施。

总之,目前从考古发掘和研究来看,朱元璋墓并未被盗,虽然有一些迹象表明明孝陵可能曾遭遇盗墓者的侵袭,但缺乏确凿证据使得这些说法仍停留在猜测阶段。

朱元璋墓选址石山即南京紫金山的独龙阜玩珠峰下,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从风水角度来看,相传明孝陵是四象俱全,穴位独龙阜被认为是藏风聚气之地。钟山有东、中、西三峰,三峰相连绵延不绝,此为“青龙蜿蜒”;山势缓缓下降至独龙阜,这被称为“玄武低头”;独龙阜的水流蜿蜒盘旋,好似“朱雀翔舞”;独龙阜的西山脊俗称“小虎山”,有“白虎驯”的象征。陵墓主要是依山为陵,掩映在松柏长青之间,寓意为天圆地方。朱元璋选择石山作为陵墓地址,可能还考虑到了防盗的因素。整座石山坚固无比,对于古代的盗墓贼来说,这一层石头就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要挖掘石山进入地宫并非易事,这大大增加了陵墓的安全性。此外,朱元璋可能也希望通过独特的选址,彰显自己作为开国皇帝的威严和与众不同。

朱元璋墓的防盗措施十分严密。首先,陵墓采用了横向凿空山体的方式修建地宫。一般帝王陵墓都是开山为陵,从山顶上打洞,一直挖到山内部,最后将其掏空修建陵寝。但朱元璋的明孝陵却一反常规,在山体横向开凿,然后修建陵墓。如此一来,盗墓贼无论在山上怎么挖,都挖不到陵墓,极大地增加了盗墓的难度。其次,墓道偏移。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墓道一般都是陵墓的对称轴,但明孝陵的墓道却放在了偏左约20多米的地方。这种出其不意的设计,让盗墓贼难以想到墓道的位置。再者,明孝陵封土下有大量的鹅卵石,类似于“积石积沙墓”。如果盗墓贼挖开封土,内部的鹅卵石就会落下,填补被挖开的盗洞,让盗墓贼陷入其中难以逃脱。此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防盗措施。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对北京的明十三陵以及南京的明孝陵都有明文规定——盗墓者杀无赦。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还曾祭过明孝陵,并且树立了一块石碑,即治隆唐宋碑。这种对明孝陵的尊崇和保护,也让盗墓者不敢轻易动它。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朱元璋墓曾被盗过。虽然在历史上曾有一些关于明孝陵被盗的传闻和记录,但这些说法往往缺乏实际依据。从考古勘测来看,专家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对明孝陵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例如,1997年考古专家运用磁法和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勘探,发现明孝陵地宫保存完好。2019年12月,考古专家采用精密磁测技术对明孝陵进行探测,也确定了大明帝国的缔造者之地宫保存完好,真身亦葬在此处,并不像当初有人传言说地宫早已被盗。然而,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明孝陵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些疑似与盗墓有关的线索。这些线索表明,在历史上可能曾有盗墓者试图对明孝陵进行盗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未成功进入墓室。比如,朱元璋陵墓的周围几乎快被挖完了,整个山体表面60%的地方都被挖掘过,有很明显的盗墓痕迹,但都没有找到朱元璋的陵墓的地宫入口。

自1997年起,南京文物部门经过6年的努力,经精密磁测技术,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物理探测常用的方法有重力法、磁法、电(磁)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地温法等六大类。对于复杂的勘查,要多种方法并用。明孝陵与历代帝王陵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专家们正是通过多种物理探测方法的综合运用,才确定了明孝陵地宫的位置。1998年12月,在通过上级批准后,张治天等考古专家便开始对明孝陵进行探测。他们采用的精密磁测技术是无破坏性的,与地面上的研究调查相结合,终于将这个600年的谜给揭开了。根据此次探测,已然知晓明孝陵地宫的确切位置,且了解到大明帝国的缔造者之地宫保存完好。1999年,专家们在神宫前金水桥内神道东侧处发现了一口井,其周围有大型的柱础露出地面,经过对比和研究,发现这与明孝陵乃是同一时期的产物,有专家便推测,神宫监极有可能便在此处。2000年春天,专家们又在神宫附近发现了一口井。

1950年,古董店老板陈新民在南京新街口发现有人在售卖一个大瓷瓶。陈新民以十根金条的价格将其买下,这件事情很快传开。当时主政南京的刘伯承市长听说后,非常重视,派人展开调查。果不其然,一个叫康永海的盗墓贼立即被抓获,而此瓶虽不是出自朱元璋之墓,却出自朱元璋的义子黔宁王沐英之墓。沐英自小父母双亡,流浪街头,8岁时被朱元璋收养为义子,12岁就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沐英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陪葬品青花瓷梅瓶是元代的珍品,通高44.1CM,腹径为28.4CM,底部直径为13CM,口径仅为5.5CM。瓶身绘制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画面细腻传神,辅助的纹饰有杂宝、缠枝番莲和象征“身份尊贵,帝王之气”宝莲纹,布局精巧讲究,实属极品。到了明代,元青花梅瓶成了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的陪葬品,它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还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

朱元璋的墓在历史上虽有盗墓传闻,但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其被盗过。朱元璋在墓的选址、防盗措施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选址石山增加了陵墓的坚固性和安全性;多种防盗措施让盗墓贼难以得手;考古勘测也证实了地宫保存完好。而与沐英陪葬品的关系,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朝贵族的陪葬习俗以及朱元璋与沐英之间的特殊关系。朱元璋的墓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传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