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台春晚幕后:十连冠的辉煌之路!
揭秘北京台春晚幕后:十连冠的辉煌之路!
1月29日大年初一,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北京台春晚”)如期而至。这台晚会不仅再次创下收视新高,更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温情节目,连续十一年蝉联省级卫视春晚收视冠军。让我们一起揭秘这台现象级晚会背后的故事。
创新:从京津冀联动到AI赋能
今年的北京台春晚首次实现了京津冀三地联合录制,这不仅是简单的地域合作,更是一次文化融合的创新尝试。晚会总导演秦峥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联合录制,能够让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协同发展成果。”
在节目形式上,晚会首次采用“包饺子”作为主线,通过京津冀三地百姓共同参与的“千人饺子宴”,展现地域特色与文化融合。这一创意源自晚会总撰稿王寅的提议,他认为“包饺子”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春节表征,更应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春晚深度融合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前沿技术。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通过AI技术让金代铜坐龙与唐代十二辰蛇像“开口说话”,用数字拟人化叙事讲述生肖文化的历史脉络。此外,晚会还带来了首个由国内领先的10家科技公司的17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参演的小品剧《爱,微笑和机器人》,展现了前沿科技的多样能力。
团队:坚持原创,拒绝“融梗”
北京台春晚的成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总导演秦峥带领的团队始终坚持“寻找到中国人最大的情感公约数”的创作理念。王寅表示,北京台春晚之所以能连续十一年保持收视冠军,就在于导演组从来都没有完全跟着社交媒体的话题去走,“我们拒绝融梗,而是更多会选择这一年中沉淀下来值得思考和回味的选题,保证原创,在精心打磨之后再呈现,力图走进观众的心里。”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团队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例如,歌曲《她说,老啦》聚焦老年群体,小品节目涉及银发经济和“共享儿女”的概念,而《青春再出发》则探讨青年人如何减压。这些选题都体现了晚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成功密码:情感共鸣与融媒体传播
北京台春晚的成功秘诀在于其对情感共鸣的精准把握。晚会通过聚焦平凡生活、彰显亲情暖意的温馨情境,以及回望城市文脉、讲述北京故事的精彩画面,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
在传播策略上,晚会实现了多个“首次”:
- 首次联合地铁大兴机场线推出主题专列
- 首创与环球时报《在北京看环球》全球直播讲述春节非遗
- 首次联合抖音征集用户节目,播放量达32亿+
- 首创北京台春晚“后期机房”发布会互动直播
- 首次联合美图秀秀推出春晚明星同款AIGC贴纸
这些创新举措彻底打破了传统电视舞台的边界,让春晚从“观赏型”变成“参与型”,真正实现了“人民办春晚”的理念。
展望:从“地方台奇迹”到行业标杆
北京台春晚的成功不仅是一个“地方台奇迹”,更是一次彻底的传播范式系统性革新。它突破了“春晚=电视晚会”的旧逻辑,打造出超越传统广电内容的超级文化IP。
截至1月30日,北京台春晚全网热度断层第一,全网传播量304亿+;全网阅读量179亿+;晚会直播播放量1.51亿;全网热搜1826个,核心平台短视频播放量59亿+。这些数据不仅刷新了北京台春晚的历史记录,也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春晚的流量红利依旧强劲。
在2025年,北京台春晚以其独特的创新模式与国际化视野,不仅为传统春晚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球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一切,无疑为未来的春晚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北京台春晚‘蛇’么都好!”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正是对这台晚会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