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智能化监测守护“植物大熊猫”银杉
金佛山:智能化监测守护“植物大熊猫”银杉
在重庆市南川区的金佛山上,生长着一种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珍稀树种——银杉。这种古老的孑遗植物,见证了地球6500万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却面临着生存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智能化监测措施,为银杉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银杉:植物界的“活化石”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松科银杉属的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40厘米以上。其树皮呈暗灰色,大枝平展,小枝节间的上端生长缓慢且较粗。一年生枝为黄褐色,密被灰黄色短柔毛,逐渐脱落。雄球花开放前呈长椭圆状卵圆形,长约2厘米,径8-9毫米,盛开时呈穗状圆柱形,长5-6厘米,近于无柄。球果成熟前为绿色,熟时由栗色变暗褐色,呈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径1.5-3厘米,种鳞13-16枚,近圆形或带扁圆形至卵状圆形,长1.5-2.5厘米,宽1-2.5厘米。
银杉与银杏、水杉并称为“三大活化石植物”,是研究松科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的重要材料。其木材结构独特,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银杉木材的心材呈淡红褐色,边材为灰白色,纹理直,可用于制作家具和建造建筑。科学家利用显微镜研究其木材的结构,发现银杉木材横切面上轴向管胞可形成一种骨骼构架的力感之美,轴向树脂道可产生一种向心式的构成之关;弦切面上径向树脂道与木射线一起构成纺锤形状,充分体现了自然曲线的圆润柔和之美;径切面上具缘纹孔的纹孔膜和纹孔口,分别形如车轮、貌似人眼,其构造之完整、形象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金佛山:银杉的最后避难所
金佛山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部,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景区总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238.2米,拥有悬崖绝壁、峡谷、奇峰、溶洞等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金佛山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登山探险还是休闲度假,都能为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
金佛山是银杉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为银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银杉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
科技助力:智能化监测守护“植物大熊猫”
近年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银杉保护项目。其中,建立监测样地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建立了全市首个20×20米的银杉监测样地,对保护区内18个野生银杉群落、562株野生银杉逐个建档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科研人员可以实时掌握银杉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监测内容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以及树木的生长速度、病虫害情况等。这些数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深入研究银杉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
保护与繁育:为银杉续写生命传奇
除了监测保护,人工繁育也是银杉保护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种子繁殖等方式,成功培育出大量银杉幼苗。2022年,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杉繁育与野外回归项目。目前,500株银杉幼苗在人工环境下长势良好,可以野外回归。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扩大银杉回归规模,继续开展回归监测和种群重建,使银杉野外个体数量持续增加,野生种群维持在健康稳定水平。
这些幼苗经过精心培育后,将被移植到野外,以扩大银杉的种群数量。同时,科研人员还积极开展野外回归试验,将人工培育的银杉幼苗重新引入自然环境,以期恢复其野外种群。
银杉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银杉的生存状况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智能化监测和人工繁育等手段,为银杉的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要真正实现银杉的可持续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这一珍贵的“植物大熊猫”撑起一片蓝天,让其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续写生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