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柱子详解:从廊柱到雷公柱的建筑智慧
中国古建筑柱子详解:从廊柱到雷公柱的建筑智慧
中国古建筑的柱子根据其在建筑结构中的位置和功能,有着不同的名称和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柱子:
主要柱子类型
廊柱:支撑廊檐的柱子,包括游廊和房屋周围回廊的柱子。通常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檐柱:位于建筑物屋檐下的外围柱子,也称为“外柱”。在楼阁建筑中,上下层的檐柱分别称为上檐柱和下檐柱。
金柱:位于檐柱内侧,除了中轴线上的柱子,其他都可以称为“金柱”。小型建筑中一般只有前后的金柱,大型建筑中可以有多列金柱,距离远的称为“外金柱”,靠近檐柱的称为“里金柱”。
重檐金柱:在重檐顶建筑中,支撑上檐的柱子称为“重檐金柱”。
中柱:位于建筑物中轴线上,支撑屋脊但不在山墙内的柱子。
山柱:位于山墙中,直顶屋脊的柱子。
角柱:位于建筑物转角处的柱子,实际上是处于角落位置的檐柱。
平柱:位于建筑物明间左右的檐柱,在宋式建筑中是最短的立柱。
梭柱:形如织布用的梭子,两端细中间粗的柱子。这是较为早期的柱式,宋代以后少见。
辅助性短柱
除了上述主要柱子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短柱,它们不是直接立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之上,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传递至主柱。这些短柱包括:
童柱:下部不落地的短柱,下端直接立在梁、枋之上,上端功能与檐柱、金柱相同。
瓜柱: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因形体短小,宋代时称为“侏儒柱”或“蜀柱”。
金瓜柱:位于金檩下面的瓜柱。
雷公柱:主要用于庑殿顶和攒尖顶建筑。在庑殿顶建筑中支撑山面挑出的脊檩,下部立在太平梁上;在攒尖顶建筑中多直接悬在宝顶之下,以戗支撑。雷公柱下部柱头常做成重莲形。
相关构件
驼峰:用于两层梁之间的垫块,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外形似骆驼之背而得名。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多种样式。
木櫍:或称柱珠,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因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沿木纹上升影响耐久性,而“櫍”的横向纹理可有效防止水分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材质有石、木两种,一般呈扁鼓形。
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也有石柱。为防水、防潮,在主柱与地基间建有柱础,并在木柱的柱础之上垫以石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