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保护现状
探秘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保护现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作为西安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现状备受关注。自1974年发现以来,经过50年的持续努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仅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还成为了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考古发掘与研究:持续探索“地下王国”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破碎陶俑,让秦兵马俑“重见天日”。作为20世纪世界考古史的重大发现,这项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的世界遗产,树立了引领中国考古的一支高标杆、打造了展示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窗口、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金名片,不断带给世人惊喜。
“考古就是探索。”兵马俑考古队前队长袁仲一如此说。50年来,从兵马俑到秦始皇帝陵,探索一直在持续。袁仲一、屈鸿均、王玉清、程学华、杭德洲、王学理、张仲立、张占民、刘占成、段清波……一代代考古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唤醒了沉睡的“地下兵团”,呈现出精彩的“地下王国”。
考古发掘半世纪,“地下军团”露真容——约8000尊陶俑陶马,4万件各式兵器,分布在3个不同形制的坑中,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2000多年前的方阵队列直观呈现,还有兵营、军幕等功能分区,攻守兼备、组织严密;兵马俑服饰、发型各异,千姿百态、千人千面,有考古学家概括为“大、多、精、美”4字……
伴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秦始皇帝陵也得到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勘探。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帝陵园像一幅都邑图。”袁仲一如此描绘,“‘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而兵马俑,只是这个地下王国的“冰山一角”。
2024年8月,在秦始皇帝陵高高的封土西南侧,“中”字形的陵西1号墓长100米、深15.6米,已发掘完毕,正在等待回填。在旁边一个马厩坑坑底,记者见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陵西大墓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蒋文孝。“从2011年开始,我们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发现9座大、中型陪葬墓,东西一字排列。”蒋文孝介绍,“其中1号墓规模最大,墓主等级很高,可以说是帝陵规制下的‘第一陪葬墓’。”
墓中随葬品的数量和精美程度,在秦代墓葬中也属罕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单体金、银骆驼。“传统观点认为,骆驼是从西域、匈奴传入。这对长5.5厘米、高5厘米的骆驼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蒋文孝说。
除了陪葬墓群,秦陵区陪葬坑的种类和数量也令人叹为观止。装饰华丽、制作精良的铜车马,层层叠叠、千鳞百甲的石甲胄,姿态特殊、动感十足的百戏俑,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青铜水禽……这些让我们窥见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统”的吉光片羽。
在持续不断的田野考古中,内外城垣、地面建筑遗址等,也让一个设计缜密、规模宏伟的陵园渐次呈现。目前积累的考古资料表明:占地约56平方公里的秦始皇帝陵区,可分为内、中、外3个不同层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馆员付建用一组数字,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大遗址的考古成果——目前已探明陵园内88座陪葬坑、164座陪葬墓,内西城垣与外西城垣之间70余处疑似陪葬坑,地宫、封土、城垣与门址等建筑遗址相继发现;还有陵园外城垣陪葬坑212处、陪葬墓27座、修陵人墓葬159座、建筑遗址10余处、窑址20余处,其他砖瓦工人墓葬12座。
古训畴咨日,文明阐化时。寝便殿建筑遗址出土的石踏步等建筑构件,改写了中国建筑的学术史;铜车马陪葬坑遗址,可能涉及秦始皇出行的车驾制度;外城东门、内城东门等遗址,为构建秦始皇帝陵园丧葬礼仪制度提供了新资料……50年来,围绕兵马俑与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让这座遗址作为“世界最大的考古储备之一”的意义不断显现。“兵马俑和秦始皇帝陵考古,仍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不懈努力。”今年92岁的袁仲一,依然心系秦陵。
文物保护措施:科技助力“求真”与“保真”
2024年9月8日,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舱内环境调控系统、专用照明工作系统、工作记录系统、文物信息采集系统、文物吊运装备……申茂盛说,这是“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修复的全流程闭环体系”。这套体系背后,是兵马俑“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是“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新模式。
大刀阔斧绣花针。50年来,从发掘现场的“保护”到秦俑修复的“拼图”,从漆层彩绘的“固色”到神秘地宫的“遥感”“物探”,文物工作者不断挑战科技难题。上世纪80年代,“青铜之冠”铜车马出土时,几近“粉身碎骨、面目全非”。各方面专家协同攻关,粘接、焊接、机械连接、加强件补强……历经8年的艰难修复,3000多块碎片成功修复完成为两乘精美的铜车马,其重量约为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的3倍。
同样,公众看到的兵马俑,往往高大、完整。但它们出土时大多已严重破损,平均碎片数达数十块。“修复技师上手前,光拼对粘接要练习1至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兰德省说,“如果底部残片有1毫米的偏差,到头部就拼不到一起。”
用工业级扫描仪,对文物进行表面信息采集,建立三维信息数据库;利用虚拟拼接技术,依据碎片几何特征的相似性度量,将所有碎片按一定次序拼接……现在,各种“黑科技”不仅助力恢复兵马俑原貌,还为后续保护、修复设计、数字展示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如果说修复是“求真”,那固色则是“保真”。
游客管理与展示:应对客流高峰的挑战
春节假期,一年一度的客流高峰再次来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以下简称:兵马俑博物馆)也自然成为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昨日下午4点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游客接待已进入高峰期,2月1日、2日(初四、初五)的门票已售罄。”据了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组成。
门票售罄公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公众号
2月1日,兵马俑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报记者:“每天75000人的流量,不仅2月1日、2日的门票已售罄,现在4日(初七)以后才有票了。”记者以游客身份实地探访,感受了兵马俑博物馆迎接客流高峰时的盛况。据媒体此前报道,春节假期中间六天(1月29日-2月3日),兵马俑博物馆每天的门票总投放量高达75000张,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出现了“被挤爆”的现象。
2月1日一早记者赶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发现在入口处,已经有游客排队等候入场。上午7点左右,记者在秦始皇雕像路口周围就已经见到路段的交通略有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数量逐渐增加,博物馆入口处的队伍也越来越长,目测有上百人排队等待进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峰期每天投放的75000张票都售罄,游客的热情非常高,我们已尽力调配资源以保证有序接待。”
2月1日,7点17分,兵马俑博物馆大门进口排队的人群。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摄
站在景区入口处记者看到,队伍四周都站满了游客,甚至有一些游客相互交谈时要靠近才能听清楚。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兴致勃勃。虽然排队的时间较长,但是游客们在等待过程中还能相互聊聊天,分享彼此的旅行故事,其中“人山人海”成为了关键词。山东游客莫先生带着家人一同来到博物馆参观,他告诉记者:“我们在临潼区的酒店就近住下,想着早点过来,能够赶上第一批游客参观。可是没想到排队的人这么多,景区开放时间从早上7点半开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了,气温也很低,差不多二摄氏度,还是得耐心排。”莫先生笑着说:“没想到壮观的不止兵马俑,还有壮观的‘人挤人’。”
游客们终于进入兵马俑博物馆,然而此时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记者在8点30分左右来到了兵马俑一号坑,这里已经人满为患,游客摩肩接踵,工作人员在一旁劝导游客边参观边挪步。“请大家边看边挪步,不要停滞不前。”虽然人流量大,但游客们都能遵循工作人员的劝导,保持秩序,缓慢移动。即便如此,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靠近一号坑一侧的很多游客还是忍不住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2月1日,7点52分,兵马俑一号坑游人如织。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摄
9点40分左右,在兵马俑博物馆往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的免费接驳车车站,由于排起了长队,不少游客选择徒步前往。另有部分游客聚拢小憩,来自辽宁的游客陈女士笑着向记者回忆:“8点多我们进了兵马俑一号坑,人太多了,真的是挤得不行。我前后左右全是旅行团的人,走得慢,几乎是被人推着走,走动的空间都很小,羽绒服的毛都给我挤出来了,但是挤到坑边看到兵马俑的那一刻,所有的不适都值得了。”在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东城墙遗址边,记者偶遇正在清扫路面的焦师傅,他告诉记者:“每天的游客很多,从早上7点20分上班,一直干到下午5点半下班。春节期间加班有加班工资。”
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东城墙,工作人员焦师傅正在清扫地面。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摄
对于春节期间的“泼天流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每天有7.5万多名游客。针对高峰,景区已经采取了包括延长开放时间、增加票务投放等措施。同时,还增加了工作人员,加强了游客的管理和疏导,以确保游客在安全和顺畅的环境下参观。”然而,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游客量过于庞大的情况依然使得景区在高峰期面临很大的压力。工作人员建议游客,提前在官方唯一售票渠道预订门票,尽量避开高峰时段,避免因排队时间过长而影响参观体验。
未来规划与展望: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未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进一步强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好世界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努力向世界讲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马俑故事,积极打造文化遗产守护、传承、传播的典范。
从举世震惊的“二十世纪世界考古史伟大发现”,到“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工作原则的提出,秦兵马俑坑遗址在让观众领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同时,为中国大型考古遗产的保护展示提供了经验和样板;从“青铜之冠”铜车马历经8年的修复重现,到“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的临时固型提取保护,卓越的科技和工艺不仅展现了广大文物工作者攻研有恒的工匠精神,更凸显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精益求精的先进水平。
从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到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再到对外展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围绕创新保护展示理念和方法,积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推动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辐射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为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保护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