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水落石出”:苏轼的自然描写与人生哲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水落石出”:苏轼的自然描写与人生哲思

引用
搜狐
7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5990573_121627717
2.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808A06LH600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722000
4.
https://www.ruiwen.com/wenxue/chibifu/62936.html
5.
https://m.qidian.com/ask/qpeamdyhvam
6.
https://www.shuge.org/view/qian_hou_chi_bi_fu_shu_hua_juan/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31/09/26561818_1138094897.shtml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句出自苏轼《后赤壁赋》的诗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秋夜江景,更凝结了苏轼对人生起伏、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让我们走进这句诗的意境,探寻“水落石出”背后的故事。

01

江景如画,意境深远

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夜江景图。江水奔流,发出潺潺的声响;两岸的峭壁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苍穹。月亮在高高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小,而江面上的水位已经下降,露出了一块块嶙峋的石头。

苏轼用“水落石出”这一自然景象,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哲理。水位的下降让隐藏在水下的石头显露出来,正如人生的低谷往往能让真相大白,让事物的本质得以显现。这种由自然景象引发的人生思考,正是苏轼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02

贬谪黄州,心境转变

要理解“水落石出”的深意,我们不得不提及苏轼创作《后赤壁赋》时的特殊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打击对苏轼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这段经历让他开始反思人生,寻求内心的平静。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苏轼与友人再次泛舟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此时的苏轼,已经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开始以一种更加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他在赋中写道:“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这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态度,正是他心境转变的体现。

03

从自然到人生的哲理

“水落石出”最初只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但在苏轼的笔下,它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正如他在赋中所写:“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的流逝让眼前的景色发生了变化,也让苏轼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后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水落石出”表达了他对人生起伏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低谷和挫折虽然让人痛苦,但也是揭示真相、看清事物本质的契机。这种思想,与他在《赤壁赋》中提出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4

文化传承,影响深远

“水落石出”这一成语,因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被后世广泛引用。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或比喻在困境中看清事物的本质。例如,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一回中写道:“如今这事八下里水落石出了,连前儿太太屋里丢的也有了主儿。”这里的“水落石出”就比喻事情的真相已经完全明朗。

在现代汉语中,“水落石出”更是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它不仅保留了苏轼原句中的自然景象,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杰作,更是一首人生的哲理诗。“水落石出”这四个字,凝聚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思考,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千年来,这句诗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持真理,在挫折中寻找希望。正如苏轼自己所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人生的境遇如何,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就能在“水落石出”时,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