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绍兴西园:品味江南园林之美
走进绍兴西园:品味江南园林之美
近日,由90后副教授张蕊撰写的《绍兴传统园林艺术》一书正式出版,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绍兴园林艺术的全新窗口。在这部著作中,张蕊不仅全面梳理了绍兴的传统园林,更通过实测、航拍等方式绘制园林平面图,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今天,让我们跟随张蕊的脚步,一起走进绍兴西园,感受这座千年园林的独特魅力。
千年沧桑:从王府花园到儿童乐园
绍兴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最初这里是荣王府的花园。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被封为荣王后,便居住于此。园内设有“双池”,东大池旁即是王府。此后,这里几经变迁,成为贵族官员或地方名流的居住之所。
明代时,著名书画家徐渭曾用胡宗宪所赠白银,在此地建造“酬字堂”。据记载,这里曾有房二十二间,两个池塘用于养鱼种荷,还有大院子,院外是竹林,里面种满了果树。然而,到了明末,这片园林逐渐衰落,甚至有说法称其曾被毁。
清代乾隆年间,会稽县富商赵焯在原址上重建了赵园。乾隆帝南巡时曾游览此园,并对其赞不绝口。嘉庆年间,赵焯之子赵鏏进一步扩建赵园,改称省园,园内设有晴翠楼、花蹊、听跃桥、柳矶、荷池、月台、天香居、竹坡、桐廊、秀野亭、松涛轩、梅屿等十二景,成为当时越城的胜景之最。据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省园记》记载,园内景色清丽如画,布局意存高远,被誉为“自宋时沈园而后,越城胜景以此为最”。
民国时期,实业家金汤侯购得此园,改名为“半农园”,又称“金家花园”。新中国成立后,金汤侯将花园捐赠给人民政府,改名为人民公园。1978年,这里正式建成儿童公园,成为几代绍兴人的童年回忆。
园林艺术:假山池塘里的匠心独运
绍兴园林的特点是依傍真山真水,假山使用相对较少。然而,儿童公园的假山却是一大亮点,被誉为园中最有园趣的地方。这里的假山设计别具匠心,南北两组假山与池塘相映成趣,营造出独特的园林意境。
北侧的假山呈带形横亘在岸线上,多变的山石掩映在古木下,假山中的洞、台相依相连,有小径蜿蜒,可登高望远。假山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外部营造错落跌宕的景象,内部则掘出多个洞穴,仿若置身真正的山林间。
池塘以南的石山虽小,却如同屏风一般,多孔隙,可穿可望。石山横展向西,终点是一座石台,登台后有两条蹊径可供选择。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更为孩子们提供了绝佳的游乐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公园入口处池塘南侧的柳荷轩,悬挂着启功题写的“赵之谦纪念馆”。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临池对山,四周有廊环绕,设平台,遍植花木,将池塘一分为二,南池舒畅,北池幽晦,更添园林之美。
未来展望:闭园改造中的新生
2024年3月29日,绍兴儿童公园发布闭园公告:为推进文旅融合,助力公园更新,公园将于2024年5月6日零时起实施闭园改造。同时为便于市民游客获得更好的打卡体验,从2024年3月30日起至闭园之日实行免票入园。
这一消息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儿童公园承载着众多越城人的童年美好记忆,而时光回溯数百年,这座普通人都能入内休闲放松的城市公园却曾是南宋王府、赵之谦祖辈园林,后来成了越城老一辈人熟知的“金家花园”。假山、池塘、雕花的石墩、曲径通幽的布局……一处石门正上方,青藤掩映中还有“赵园”两字。记者从区文旅集团了解到,改造过程中,将留存、保护赵园的相关遗迹。
作为绍兴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西园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从南宋王府的私家花园到如今的公共公园,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我们期待经过改造后的西园,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讲述这座千年古城的园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