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冬季告别盗汗烦恼
中医教你冬季告别盗汗烦恼
冬天的夜晚,本该是温暖舒适的,但有些人却会因为盗汗而困扰不已。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汗,醒来即止的现象。根据盗汗的轻重程度可分为三型:轻型是睡眠过程中或睡醒前两小时出汗,出汗量少,无其他不适;中型是睡着后出汗,醒来后汗止,再睡着后不会出汗,有烘热感,醒来后口干;重型是睡着或闭眼后立即流汗,出汗量多,醒后再入睡时仍然有大量汗液,同时伴有低热、身体消瘦、潮热和排尿量减少。
中医眼中的盗汗:病因与病机
中医认为,盗汗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夜间汗液外泄失常。引起盗汗的原因有多种:
- 体虚久病或劳欲过度,耗伤气血阴阳,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迫津外泄而见盗汗;
- 肝失疏泄,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邪热郁蒸,而致腋下、阴部盗汗;
- 思虑过度,耗伤心血,阴血不足,虚火内生,会迫津外泄而致盗汗;
-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脾胃失调,湿热内盛,邪热迫津外泄亦会致夜间汗出增多。
盗汗有虚实之分,虚多实少,且多为阴虚;盗汗实证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虚实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盗汗久延可伤阳,以致出现阴阳两虚之候。
中医调理方法:从内到外的全面调养
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豆腐、芹菜、菠菜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帮助身体降火,还能补充所需的营养。同时,可以选用枸杞、菊花、麦冬等中药泡茶饮用,具有滋阴清热、安神定志的功效。长期坚持饮用,对缓解潮热盗汗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中药调理
对于盗汗的治疗,中医有很多经典的方剂和中成药。其中最常用的包括:
- 浮小麦: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盗汗。
- 二至丸:由女贞子和旱莲草组成,能滋阴止汗。
-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导致的盗汗,伴有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和黄柏,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 归芍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盗汗。
- 麦味地黄丸:适用于肺肾阴虚导致的盗汗。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玉竹、石斛、枸杞、麦冬、女贞子等中药泡水喝,以达到滋阴清热的效果。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有效改善盗汗症状。以下是三个重要的穴位:
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心藏神,汗为心之液,故心悸、烦热、盗汗、自汗等都属于心病的症状。由气血两亏,诸虚劳损而致心虚、阴虚生内热,迫液外泄而盗汗者,应采取滋阴、清热、益气、固表法来治疗。阴郄是心经郄穴,是心经气血深集之处,具有宁心养血、安神固表的功效。《标幽赋》中有“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的记载。因此,按揉阴郄穴可凉血清心敛汗,有效改善盗汗。
后溪穴:位于手背,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病候“是主液所生病者”,本经腧穴可治疗包括汗液在内的与“液”相关的病症。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从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具有清心安神、清热截疟、强化督脉阳气的功效,《针灸大成》有言“盗汗后溪先砭”。所以,按揉后溪穴能补益卫气,起到固表止汗、协调阴阳、调理盗汗的作用。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亦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肾经经气在此处汇聚增大,犹如大海一般,具有调阴宁神、补肾养阴的功效。盗汗多由阴虚而起,按揉照海穴能滋阴降火,起到益气养阴、调和营卫、减少夜间津液外泄的效果。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和穴位按摩,调整生活方式也是改善盗汗的重要环节:
- 加强运动,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避免熬夜和思虑过度,饮食有节,少食辛辣厚味,营养调摄得当。
- 晚上睡觉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不要穿过多的衣服,也不要盖太厚的被子。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可以吃山药枸杞粥或者银耳莲子羹等养阴的食材,另外要改掉以上的不良生活习惯。第二,平时要注意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打太极拳或者八段锦等养生操。
专家建议:辨证施治是关键
虽然上述方法对大多数盗汗患者有效,但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同体质和病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肝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等不同类型盗汗的治疗方法就有所不同:
- 肝肾阴虚:患者盗汗同时伴随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一般认为是肝肾阴虚导致,可以采用补益肝肾方法治疗,比如服用六味地黄丸等;
- 心阴虚:在盗汗同时可能伴随心悸、心慌、睡眠不好等症状,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丹治疗盗汗;
- 肺阴虚:可能伴随咳嗽、干咳、口干、无痰或者痰少等情况,可以服用百合固金汤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如果盗汗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体重下降),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