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村支书被立案:基层反腐如何破局?
7.7万村支书被立案:基层反腐如何破局?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2024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去年全年6.1万人的总量,更凸显了基层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和显著成效。
这些被查处的村支书、村主任,他们的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从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原玉成庄村村委会主任冯魁,到海南省陵水县群英乡群英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德荣,再到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柴岗村原党总支书记田守芹,他们的案例揭示了基层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优亲厚友、骗取扶贫资金、贪污征地补偿款、违规发放低保等。
这些腐败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更严重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损害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蝇贪蚁腐”屡禁不止?
从制度层面来看,村支书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村干部有法不依、有纪不遵、有章不循,制度规定是一套,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等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使得村书记或村主任等村干部单独犯案的可能性相对下降,相互勾结、合伙作案现象越来越突出,窝案频频发生。
从监督层面来看,基层监督力量分散、办案薄弱等问题突出。村中大小事情通常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两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且集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履行职责时,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财务审批不严格,账目设置不规范,缺乏对村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王俊介绍,通过片区协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监督力量不足等问题,给案件查办按下了“快进键”。在福建省三明市,纪委监委将线上科技赋能和线下“铁脚板”结合起来,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开展“请给群众捎个话——急难愁盼请点题,纪委监督促整治”活动,共收集群众意见2万余条,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68万个,并深挖背后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处分148人,做到“案要办好、事要解决”。
同时,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完善人才培养锻炼机制,将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业务培训、实践锻炼、业务大比武等方式,强化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基层执纪执法水平。
基层反腐,关系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持续保持“惩”的高压态势,着力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问题,才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提振基层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这不仅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