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楚到浙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荆楚到浙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5年春晚武汉分会场的非遗展示活动,让全国观众领略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热闹的街巷中,植物染、汉派花灯、楚香等非遗瑰宝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而与此同时,在浙江,一场以“非遗贺新春 我的家乡年”为主题的非遗购物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现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湖北非遗: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在春晚武汉分会场,68岁的黄荣华展示了用植物染料制作的布包,其中最特别的是印有“鸟篆文”的布包。这些文字提取于一件拥有2500年历史的楚国青铜器——王子午鼎,展现了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50岁的夏勇带来的汉派花灯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他展示的花灯采用汉绣技艺,耗时一个月精心制作而成,每一盏灯都凝聚着家族传承的心血。而楚香制作人韩雪则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推出了梅花香、香牌、香梳等现代香料制品,让古老的楚香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浙江非遗:创新展示引领消费新潮
与湖北的非遗展示相比,浙江的非遗活动则更注重创新与消费的结合。2025浙江新春消费季在杭州武林广场启动,活动规模空前,全省联动举办200多场重点活动。其中,“非遗贺新春 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系列活动更是别具特色。
在杭州萧山区举办的“祥蛇舞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启动仪式上,设置了浙里赶集趣、浙里体验趣、浙里赏灯趣等多个板块,以蛇年为创作基调,运用“伞”“灯彩”等元素打造沉浸式场景。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则推出了“到非遗馆 过春节”系列活动,通过观大展、赏大戏、趣研学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非遗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非遗活动充分运用了数字技术,通过VR、AR等手段,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项目,让海内外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大量文物;昆曲《牡丹亭》的VR展出,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昆曲魅力。
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新时代使命
无论是湖北还是浙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湖北通过代表性传承人的展示,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而浙江则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文化。正如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兰松所说:“‘数字非遗’不是利用新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扩大受众面、提升新价值。”
在当前的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湖北和浙江这样的创新实践,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