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磨玻璃结节?上海医生本色出演微电影告诉大众别谈“磨”色变
如何对待磨玻璃结节?上海医生本色出演微电影告诉大众别谈“磨”色变
随着低剂量薄层CT广泛用于体检,越来越多无症状的肺部磨玻璃结节(GGNs)被发现。这是肺癌吗?要马上手术吗?今天,由一群上海医学专家本色出演的科普微电影《千万别谈“磨”色变》首映,如同电影的名字,医生希望告诉大众:别谈“磨”色变。
在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支持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专家、被誉为“东方神眼”的张国桢教授,以及该院胸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张辉标本色出演该片。这部微电影中, 一个直径5毫米的磨玻璃结节引发一对准新人的高度紧张。他们四处咨询,甚至求助江湖骗子。最终,在张国桢教授处获得科学诊断。剧中,胸外科专家张辉标针对民众关注的问题,详尽、科学地告诉民众怎样正确面对磨玻璃结节。
近年,随着对肺癌筛查的重视及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胸部CT检查的人群中,越来越多的肺磨玻璃结节被检出。“磨玻璃”“结节”这些医学专业名词让普通人看了一头雾水,加上“结节=癌”的错误认知,让这体检报告中的“网红”名词引起广泛关注。
张辉标主任医师解释,肺磨玻璃结节是指在肺内云雾状淡薄影/圆形结节,因样子像磨砂玻璃而得名。“临床上,一些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确实被确诊罹患早期肺癌。但是,肺磨玻璃结节多为稳定性结节,并不等同肺癌。”张辉标表示,严格地说,肺磨玻璃结节是一种影像学上的表现。临床中,约1/3的磨玻璃结节属于肺部良性病变,在后续随访中,结节体积缩小,密度降低,甚至会完全消散;约1/3的磨玻璃结节,如肺表淋巴结、错构瘤等,在随访过程中长期稳定;剩余的1/3则持续存在,且逐渐出现恶变倾向。
他进而谈到,不同大小的磨玻璃结节,恶变可能性也不同。临床研究表明,结节直径<5毫米时,恶性可能性极低,不高于1% ;直径>20毫米时,恶性可能才高达64%-82%。
“及时、正确地判断其形态和性质,科学合理地管理随访,对早期发现肺癌、改善预后、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张辉标表示。
医生提醒,体检中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后,有人“谈结节色变”,有人则麻痹大意。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张辉标发现,有些患者知晓有肺结节后十分焦虑,甚至出现抑郁,要求医生赶快手术切除,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损伤。一些患者会乱投医,四处求“偏方”,反而损害健康。另一些则完全不把磨玻璃结节当回事,可能导致肿瘤进展后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很可惜。
对磨玻璃结节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张辉标表示,面对磨玻璃结节,要到正规医院定期随访,让医生判断。
华东医院此前已在沪上率先成立针对肺结节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张国桢肺微小结节诊疗中心:由张国桢教授领衔,汇聚胸外科、放射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的专家。医院方面表示,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站式诊疗服务,更重要的是多学科专家合作有助于为微小肺结节患者制订个体化策略,最大限度造福患者。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