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看舞狮,主打一个心想狮成
龙年看舞狮,主打一个心想狮成
舞狮运动员和民间武术艺人对狮头非常尊敬。狮头买回来只是一个道具,舞狮队会通过开光点睛的仪式,赋予狮头生命。在仪式上,通常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前辈,用一些象征美好寓意的手法完成这个仪式。比如,用朱砂兑米酒,用毛笔蘸着,点到狮子的眼睛、额头、嘴巴等八个部位,这个过程就叫作点睛。同时会在狮头上贴一些有美好寓意的符咒,整个仪式就叫开光。通过这个仪式,德高望重的前辈如同赋予了狮头生命。狮头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具,而是一个能辟邪的物品。
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形如狮,头上有角,所以醒狮的狮头上也会有一个角。点睛仪式完成之后,会在狮头的角上进行一个叫作簪花挂红的动作。类似古代女子在头上簪花,在狮头上插一些各具寓意的东西,比如榕树叶代表多子多孙,柏树叶象征着辟邪,柚子叶预示着纯净,把这些东西插在狮头上,就叫簪花。挂红则是在狮头上绑一个红腰带、红绳子或者红花球。在神话传说里狮子喜欢捣乱,民间有一个大头佛,把腰带束在狮子的头上,由此狮子变成了一个能够镇宅的神兽。今天的醒狮仪式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典籍或神话传说里的一些故事。
浓烈的春节氛围与醒狮文化相辅相成,岭南当地人对醒狮活动的喜爱之中,更带了几分崇拜的意味,醒狮就像当地的一个图腾和印记,代代相传。
采青是中国传统舞狮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青”由生菜和红包组成,由舞狮队员提前悬挂于高处,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表演,腾跃采取悬挂于高处的“青”,故名“采青”。采青在古代有反清复明的寓意。彼时民间认为清代朝廷不作为,于是人们通过采青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后来更是延伸为抵抗外敌入侵、振兴国人的精神寓意。清朝灭亡后,采青的寓意在延续中丰富。“青”是有根系的生菜,生菜谐音生财,跟红包组合在一起,寓意瑞气临门。采青的环节沿用到现在,包括在国际级的舞狮比赛里边,不管如何创新,采青仍是重要环节。
在中国,舞狮主要分成两个流派。一派是以长江以北为文化源地,叫作北狮。北狮模仿的是真的狮子造型,以跳跃耍杂技为主,比如一公一母两头狮子滚绣球这样的动作,突出表现狮子活灵活现的神态。另一派是发源于岭南地区的南狮,以武术作为表演的基本功,赋予狮头拟人的形态进行表演。
醒狮表演的“狮子”是非常有灵性的,飞跃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只是醒狮表演的其中一个观赏角度。动作之余,更显神态,以及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比如眨眼睛、向前探头这些动作,其实是在传递人的情绪。南狮表演不仅仅表现狮子的动物特征,而是将“狮子”拟人,如同表演一个人物角色。狮头是竹扎的,所以不能像人一样通过脸部皮肤的褶皱去表达情绪,只能通过舞狮运动员灵活的手法和步法进行演绎。但“狮子”的脸又是相对固定的,这就非常考验舞狮运动员对于“狮子”神态的把握,要通过眨眼睛、张嘴巴等动作的变化,跟武术步伐进行配合,从而模拟出人的神态。这其实比做单纯的武术动作更难,如果观众在没有解说的情况下都能够感受到“狮子”的喜怒哀乐,感受到表演情节里的氛围,那么这个表演才是成功的。
狮队的张教练说:“小时候看舞狮表演,觉得非常热闹、喜庆,特别是舞狮队的锣鼓声,在一公里以外,一听到这个声音就忍不住想跑过去看看。”但如果只是被表层东西吸引,是不足以让人一直坚持的。在学习武术基本功的过程中,会不断了解自己的身体,提升身心,当自己作为教练、去编排舞狮节目的时候,去触及醒狮文化里那些美好的寓意,也在生活中被这种精神所鼓舞。在表演舞狮节目的时候,虽然在演那个“狮子”,但我们也是在表达自己。
醒狮表演中,一只“狮子”由两个队员组成。狮头狮尾两个人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去演绎狮子的百态。这就需要非常多的练习与配合。要完成高难度动作,“狮头”需要完成跳跃等动作,“狮尾”则需要平衡与力量。比如“坐头”这个动作,需要狮尾运动员将狮头运动员举到自己头上,这个舞狮表演中常见的动作非常考验两个人的配合默契,狮头狮尾一对搭档的生命就这样绑在了一起。
广州南兴合兴堂醒狮队表演
成立一支女子醒狮队,如今说起来是一件很特别又带着些许骄傲的事。但一路走来,就像“翻山越岭步步高”,广州南兴合兴堂醒狮队的教练与队员们共同翻越了一座座性别与偏见的大山。岭南地区邻近港澳,早年间受到香港主题电影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与舞狮相关的是不务正业的行当。再加上“舞狮”这项“职业”并不像其他职业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身份称呼,舞狮运动员们,包括教练自己,都曾经受周遭的质疑。成立女子醒狮队的起因,是当地几个女孩子觉得舞狮很酷,想学习这门功夫。起初,教练也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孩子先练点简单的,在旁边打打杂。而女队员的坚持,让教练开始正视这些女孩子的想法。“因为缺少训练女队员的经验,一开始带着大家按照男子训练方法练习武术基本功,非常考验体力。训练过程中,其中一位队员恶心干呕,出去洗了一把脸,回来说‘教练我还能继续’。在训练过程中,有非常多类似的细节让我非常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要把她们教好。”
醒狮队日常训练
更大的阻力,更源于当地人的偏见。在当地,醒狮与祈福息息相关。当地人根深蒂固地认为,男孩子才能体现狮子的威猛,才能吓跑鬼怪。张教练与余教练带领的女子狮队,曾经在线下的舞狮表演中,被迫直面这种偏见与不公。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创新。两位教练商量后决定,这支女子醒狮队不能就此罢休,一定要做下去。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压力,教练们决定先不在村里面表演,悄悄地、紧锣密鼓地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去外面比赛。训练过程中,大家想要做出一些创新。比如给队员们定制了紫色、粉色的狮子,赋予醒狮一些类似花木兰、穆桂英的气质。看起来正常又合理的创新,在舞狮前辈的眼中却是荒谬的,甚至被视为“欺师灭祖”。训练途中被散步的村民或是舞狮前辈打断、制止的情况也曾发生。
醒狮队特别定制的狮头
醒狮队员们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这件事,随着参加区、市比赛的机会来临,是时候用实力证明“醒狮少女”了。比赛并未设置男女分组,因为只有这一支女子醒狮队。女队员们用醒狮表演了桃园结义的节目故事,打动了评委,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偏见。这支全女子上场表演的醒狮队被广州市武术协会、广州市体育局关注到了,随后参加了第十六届广东省运动会,把成长的过程浓缩成了表演节目“翻山越岭步步高”。用桌子摆成一个山的造型,中间有瀑布流过,这是岭南地区很常见的风景。狮子上山觅食采青,在半路遇到了瀑布,挡住了去路,于是跳起来,向远方探路,而瀑布附近环境潮湿,长有苔藓,狮子摔了一跤,但仍然坚韧不拔,继续飞跃瀑布,最后在山顶踩到了灵芝,这就是“翻山越岭步步高”所表现的情节,队员们凭借出色的表演,在省运会上荣获冠军。
南兴合兴堂醒狮队表演“翻山越岭步步高”
“狮子”在上山途中难免遇到困难,正如南兴合兴堂醒狮队在传承醒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偏见与阻碍。但困难存在的意义,正是激发“狮子”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服输的精神。醒狮少女,亦可顶天立地。
打破限制的醒狮传承,正在迎来更多的机会。在传承方式上,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在今天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南兴合兴堂醒狮队也在积极挖掘创新的发展方式。狮队的张哲亮教练在课业方面从事非遗创新设计与活化方向研究,在他看来,“活化”意味着先“活”下去,再“火”起来。醒狮之魂传承不息,离不开一群真挚而坚定的传承人。随着国家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法规日渐完善,参加比赛拿奖归来的舞狮队员,如果想在未来把醒狮作为职业,可以考取国家级的醒狮教练员、裁判员。南兴合兴堂醒狮队里也已经有十名左右的国家级醒狮教练与裁判,为醒狮传承做更有力的准备。传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在坚守与发扬之中,得以看见新的尝试。南兴合兴堂醒狮队的张教练为狮队策划了新的品牌形象,在训练场外做了一个巨幅的、以龙腾狮跃为主题的打卡墙,以及一系列跟醒狮相关的文创,并且受到了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各级领导以及村民们的支持。醒狮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丰富形式,活在当下,让每个人对醒狮产生兴趣的人,都成为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分子,用热爱和纯粹,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里的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