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发布:阿卡波糖对B肠型人群效果更佳
中华医学会发布:阿卡波糖对B肠型人群效果更佳
一项由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阿卡波糖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带来额外的代谢获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肠道菌群对阿卡波糖疗效的影响,发现B肠型人群使用阿卡波糖后,体重下降、血脂降低以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为个性化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设计新型糖尿病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阿卡波糖:从降糖到全面代谢改善
阿卡波糖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降低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小肠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和葡萄糖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并减少平均血糖水平。
阿卡波糖的临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通常配合饮食控制使用,初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根据疗效可逐渐调整至每次100mg,甚至最高可达每次200mg。其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胀气、腹泻等,可通过逐步增加剂量来缓解。单独使用较少引起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合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
宁光院士团队的重要发现
宁光院士团队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特征与阿卡波糖疗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对106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配为服用阿卡波糖组和格列吡嗪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研究人员发现,阿卡波糖相较格列吡嗪更具备改善患者的体重、胰岛素抵抗以及血脂的疗效。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这些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前的肠道共生菌群进行分型,得到两大类不同类型:富含拟杆菌肠型(B肠型)和富含普氏菌肠型(P肠型)。他们发现,B肠型的人群接受阿卡波糖治疗后,表现出更多代谢获益,比如体重降低、降脂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B肠型的特征与优势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肠道菌群参与药物发挥效力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B型菌群者的体内具有更多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这类菌群有助于消化,而P型菌者的体内缺乏这类有助消化的菌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导致阿卡波糖在这类人群中获益“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群中,B肠型肠道菌群的人群比例更高。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什么阿卡波糖在中国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也为个性化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机制探索:从肠道菌群到代谢改善
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王卫庆教授解释,阿卡波糖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胆汁酸代谢,从而获得了降糖外的各种代谢改善获益。这一发现破解了一种常见降糖药带来降糖外代谢获益的机制之谜。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张栋、孙广永等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阿卡波糖改善肥胖的新机制。研究发现,阿卡波糖通过增加产丙酸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的丰度,从而通过GPR43间接抑制M1样脂肪组织巨噬细胞的存活和促炎功能。更有趣的是,阿卡波糖还可通过GPR120直接抑制M1样脂肪组织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一系列发现不仅揭示了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更为糖尿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检测患者的肠道菌群类型,医生可以更精准地选择适合的降糖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这一发现也为开发新型糖尿病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所有B肠型人群都适合使用阿卡波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禁用,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慢性胃肠功能紊乱、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阿卡波糖作用机制的理解,更为糖尿病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基于肠道菌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问世,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