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立春习俗大揭秘:春幡高悬春风暖
老上海立春习俗大揭秘:春幡高悬春风暖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期待。在老上海,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开始。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春幡习俗。
春幡:剪彩为燕,贴宜春
春幡,又称春旗,是立春时节特有的装饰品。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立春之日,人们会用彩纸剪成燕子形状,贴上写有“宜春”二字的帖子,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幡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五彩缤纷的纸张,寓意五福临门。然后,用剪刀精心剪出燕子的形状,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春天和希望。最后,在燕子身上贴上写有“宜春”二字的帖子,这两个字寄托了人们对春天的美好祝愿。
春幡的使用场景多样。人们会将其簪戴在头上,或悬挂于花枝之下,甚至贴在门窗上。这种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更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迎春礼:官民同庆,共迎新春
在上海,立春这天还会举行盛大的迎春礼。这一仪式融合了多种民俗活动,展现了老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
写宜春帖
立春清晨,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笔墨纸砚,书写“宜春”帖。这不仅是新春开笔之礼,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下,一笔一划地写下“宜春”二字,寓意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剪春燕
与写宜春帖相配套的是剪春燕活动。人们用彩纸剪出燕子的形状,象征春天的到来。这些春燕会被贴在窗户上、门框上,甚至挂在树枝上,营造出浓浓的春意。
鞭春牛
鞭春牛是迎春礼中最具特色的环节。这一习俗源自西周时期,旨在劝农劝耕。在老上海,由于城市环境的限制,人们会用彩纸制作春牛模型,孩子们手持彩鞭,围绕春牛模型嬉戏,象征着驱赶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唱春词
在一些社区,还会组织孩子们吟唱春词。这些春词多为古代文人墨客所作,内容多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和期待。
咬春:食春饼,尝春味
除了春幡和迎春礼,老上海还有“咬春”的习俗。立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春饼。春饼的制作十分讲究,需要用薄薄的面皮包裹各种新鲜蔬菜,如韭菜、豆芽、菠菜等,再配以肉丝或鸡蛋,卷成筒状,一口咬下,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到了唐代逐渐形成风气。《关中记》记载:“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明清时期,咬春主要指吃萝卜,寓意“咬得草头”,迎接春天的到来。
立春养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立春不仅是民俗活动的集中展现,更是养生的重要时节。中医认为,立春时节阳气始生,万物复苏,人体的养生也应顺应这一自然规律。
春捂
立春后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中医主张“春捂”,即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减少衣物,以防春寒损伤初生的阳气。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换装时更要审慎,不可骤减。
适度运动
立春后,万物生机盎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变得旺盛。中医提倡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助阳气生发。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耗气伤阳。
饮食调养
立春时节,饮食应以辛甘发散食物为主,如白萝卜、香菜、韭菜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同时,应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如橘子、山楂等,以免影响阳气的升发。
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时光。在上海,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勤劳智慧的优秀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始终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