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与粉彩瓷: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双绝
青花瓷与粉彩瓷: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双绝
景德镇陶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于世,其中青花瓷和粉彩瓷堪称双绝。这两种瓷器不仅体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青花瓷:清新雅致的蓝白之美
青花瓷的特点是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珍爱;并且在世界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烧成后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青花装饰主要以线条描绘纹样,在纹样轮廓范围的基础上,施以浓淡不同的料色,如绘画上的匀线填色,使整个装饰纹样更加生动细腻,富有深浅层次的变化。在青白对比中,使纹样的轮廓形象更加显明突出,在青花绘制工艺上,这一上色的工序叫做“分水”,有的记载上写为“混水”,这是采用景德镇的地方口音“混”与“分”的字音相似。但在字义上“混水”仅能说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把料搅动混合。而“分水”具有在工艺操作与艺术效果上更广泛的意义。在工艺上,一般把料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各碗一色,标以记号,分别使用,各不相混。
根据画面需要,以浓淡各色分染,以达到艺术上的“墨分五色”,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在青花装饰上,浓淡不同的五种基本料色,以区分表现各事物本身特征依据,用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装饰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在青花设色上,料色的深运用,是没有绝对的色阶区分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料色,只相对地表明不同情趣的五种基本色相,相互配置运用,以达到统一、和谐不同的色调。头浓是最饱和的料水,呈色接近于所勾描的料线,一般只在小面积上使用,以起提神、醒目的作用。在图案纹样上,与其它料色搭配,局部地分布点缀,这种料色,会使画面活色增光,由于其色度与白瓷相差较大,用多了就会使画面显得沉重板结。其中以“正浓”、“二浓”、“正淡”三种料色最为常用,其青色的相对纯度最高,明度最强,也最有显示青花特点。所谓幽靓、青翠、娇翠欲滴,主要是指这三种料水的发色效果,在设色运用上,两种相邻的料色并列使用,效果显得匀整、柔和,但容易造成平板,如果采用间隔使用,头浓配以淡水或二浓配以影淡,就比较明快爽朗。影淡为最清淡的料色,其色度接近于白地,在使用上能起到丰富色阶的作用,作为青白对比中的过渡色,与浓水并列使用,又比较响亮明快,所以较多地用在山水通景的画面上,使景物明朗舒畅。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青花是以单一的蓝色青料,通过纹样的表现,以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纯净、朴素、鲜明、大方的艺术效果与质感美。
青花瓷是以一种单纯的青色彩料,描绘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经高温烧成。所绘青料,溶合于釉质中,在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绘。只见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食品酸碱腐蚀,便于清洗,能永葆美丽的特点。青色是一种安定宁静的色调。青花装饰于
粉彩瓷:柔和细腻的国画风格
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文物市场上清代彩瓷较多,粉彩尤其突出。粉彩瓷器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粉彩瓷器赝品充斥市场,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工艺特点与制作流程
青花瓷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淘炼胎土、制胚、绘画、罩釉和烧制等环节。其中,“分水”工艺是青花瓷的独特之处,通过将青花料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和影淡五种,以达到层次分明的装饰效果。而粉彩瓷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要在白釉瓷器上施加含砷的粉底,通过渲染技法呈现柔和的色彩。粉彩瓷的制作流程大致需要四次烧造,包括烧制白胎、扒花工艺、彩绘和描金等环节。
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青花瓷起始于唐宋时期,形成于元代后期,成熟于明代,与玲珑、粉彩、颜色釉并列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但青花瓷占首位。什么是青花瓷?“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它使用含有氧化钴的矿物作为色剂,用它在瓷坯上进行彩绘装饰,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使瓷器呈现美丽的青蓝色。由于青花瓷是高温下一次烧成,彩在釉里,经过高温处理化学稳定性很强,不怕大气和酸碱侵蚀,色彩能经久不变。
在漫长的陶瓷发展进程中,每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器都有着各自独特风格和时代风貌。如:①永乐宣德青花的深蓝色,青花较为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②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花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③嘉靖青花的浓艳泛紫的色调,青花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作品,但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氧化钴的色调。④万历青花的多样色泽,有的深重艳丽、蓝中泛紫,有的青灰沉静,发色渐浅,也有少数靛青雅丽,色阶清晰。⑤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花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特殊的色调。
从古代,从我国泉州和广州港一艘艘扬帆起航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非洲的木船上,装着一捆捆用于贸易的青花瓷器;在古老而又艰辛的“丝绸之路”上,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队,驮着青花瓷器一路西去,通过波斯、埃及等国传到欧洲;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就带着大量的青花瓷器,遍及的三十多个国家,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桥梁。
宋代景德镇以青花瓷为主,其中生活用具主要是茶文化盛行,文人喜欢青花,所以青花为这一时代的主要风格。而元代,青花瓷就象是一夜之间就成长的一位巨人,令人惊讶于它的发展速度。例如“鬼谷子下山”一瓷瓶,在前些年拍出了2.46亿元的天价,轰动了整个世界,能制作出这么好的作品,这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分不开的。他们重视陶瓷制作,并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这就开创了御瓷在景德镇的先河。元代时期陶瓷发展与国外已有交流,外销的发展和国外文化的融入使景德镇陶瓷发展又迈了一个新台阶。在明代初、中期陶瓷发展缓慢,但是到了晚期,名窑迅速崛起,画风确有百花齐放的特美,这又要归功于当时统治阶级也是非常重视发展陶瓷的。清代早期的艺术陶瓷在审美、画风上有些模仿、无个性、代表性的作品。清末民国初时期名窑发展迅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老艺术家,绘制出了一批批优秀作品,如已故青花大王王步,是杰出的代表,他是在成熟老练地掌握好中国画的基础原理上,勇于创新,自成一派,把中国画与青花传统技法巧妙的结合起来,在炉温成熟掌握好的情况下,制出了庄重浑厚,耐人寻思回味的好青花作品。
粉彩瓷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代表作品与艺术家
李芳玲,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祖籍江西婺源,1969 年 6 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1989 年考入为民瓷厂,在彩绘车间工作,1999 年开始从事陶瓷绘画(秞下五彩,青花汾水,陶瓷捏雕等)2002 年师从李东升先生学习青花大写意画法,2006 年师从江西首届陶瓷艺术大师胡接生老师学习青花花鸟与山水。作品受到广大陶瓷爱好者青睐并且收藏。2016 年其陶瓷旗袍作品被电视剧《大好时光》剧组选为最佳道具奖。
侯俊绮,生于景德镇,2012年毕业于陶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国家一级技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技能大师。景德镇粉彩花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3+1+X D 类人才。景德镇高技能高层次人才。2014年十月创作的粉彩作品《思》于第十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首届“尚夏”杯全国青年陶瓷艺术大赛荣获金奖。
2017年一月粉彩作品《春晖》瓷板被江西省博物馆馆藏
2019年四月设计制作的陶瓷花鸟盖罐《锦堂富贵》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2019中国(温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2019“快鹿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2019年十一月粉彩作品《童趣》被江西工艺美术馆馆藏
2020年三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献爱心——陶瓷艺术作品捐赠”活动。无偿捐赠粉彩瓷板作品《长寿图》
2020年十一月作品《粉青双面开框描金双耳粉彩花鸟瓶》荣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2021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作品《花鸟双耳瓶》以人名币3.2万元成交。
2022年北京保利近现代陶瓷专场拍卖 粉彩瓷板画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拍卖成交价格3.8万元!
尺寸:41cm
青花瓷与粉彩瓷,一者以清新雅致的蓝白之美著称,一者以柔和细腻的国画风格闻名,两者共同构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璀璨双璧。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世界陶瓷艺术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