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AI:揭秘最新反诈黑科技
大数据+AI:揭秘最新反诈黑科技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给社会安全和民众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近期,一种新型诈骗手法——“线上诈骗+线下投送”悄然兴起。诈骗分子诱骗受害者将大额现金或黄金通过快递或网约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实施诈骗的同时“洗白”诈骗资金。据统计,仅2024年10月以来,上海警方就已主动拦截400余笔可疑现金和贵金属,折合4600余万元,其中最大一笔涉案金额高达76万元。
面对日益复杂的诈骗手段,传统的反诈措施已难以应对。幸运的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有了新的利器来对抗电信网络诈骗。
香港城市大学与中国联通国际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科技引领,联通全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反诈治理中的新实践”项目,为全球反诈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项目通过整合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多个来源数据,包括警方报告、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等,建立全球诈骗案例数据库,并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诈骗案件进行深度分析。
项目团队通过大型语言模型,精准刻画诈骗犯的行为模式、修辞策略和受害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提升诈骗防范能力和公众认知。同时,项目还通过与中国联通紧密合作,向公众发送逾15亿条公益短信,开展近4000场反诈骗宣传活动,发布3000万条精准预警。这些措施使得诈骗电话过滤系统的精准度提升了40%,误报率降低了50%。
在AI反诈领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乔通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扩展通用对抗性(SUA)水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在需要保护的视频、图像或语音素材中嵌入特殊水印,当素材被用于AI加工时,就会触发水印的“引信”,直接破坏生成后的内容。与传统方法相比,SUA水印不仅能节省算力,还能有效扩展主动防御范围,显著提高主动防御效果。
此外,乔通团队还开发了AI鉴伪系统,能秒速级识别AI图像及视频,准确率达95%以上。针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人工智能伪造工具,该系统都能有效识别并给出相应分析报告。目前,团队正在与地方公安、小型金融机构等进行合作,研发定制化技术,在活体检测环节为相关平台装上“火眼金睛”。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创新技术将被深度应用于反欺诈领域。上海黑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昂扬表示,2025年将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推动反诈体系迈向新高度。希望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并肩,共建平安祥和的数字化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