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史》首发:揭秘拙政园背后的故事
《苏州园林史》首发:揭秘拙政园背后的故事
近日,《苏州园林史》在世界城市日配套活动中正式首发,该书详细记录了从先秦至新中国两千余年来每个发展时期苏州园林的时代背景、营造活动及典型代表。其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更是备受关注。
《苏州园林史》一书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23年8月出版。该书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新中国共十个历史时期,二千余年来的苏州园林发展史,甄选出200余处经典的风景园林案例,包括历史名胜、私家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和书院园林等多个类型。该书重点介绍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相地立基、环境因借、建筑布局、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品题点景等方面的历史特色。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御史王献臣所建,初名“归田园居”,后改为“拙政园”。园名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寓意园主以园林为归隐之所,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拙政园虽屡经变迁,但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园林风貌。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5.2公顷,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以水相隔,以桥相连,形成了“一环水绕,四面景簇”的园林格局。中部是拙政园的核心区域,以远香堂为中心,四周散布着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浮翠阁等景点,每一处都精心布局,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不失皇家园林的大气。东部则以秫香馆、涵青亭等建筑为主,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而西部则以水为主,池广树茂,风景更为开阔。
拙政园的造园艺术堪称一绝,它巧妙地将山水、建筑、花木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园中的假山堆叠得错落有致,既有险峻之势,又不失柔美之姿;水池则清澈见底,倒映着四周的景致,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建筑则以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为特色,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朴素与雅致,又融入了园林的灵动与韵味。
在审美特色上,拙政园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借景、对景、分景等手法,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景观变化和情感体验。如远香堂前的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四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而雪香云蔚亭则位于一片梅林之中,冬日雪花飘落,梅花绽放,别有一番风味。
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园中的每一块石碑、每一幅字画、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如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表达了园主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拙政园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书法、绘画、诗词、园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它们共同构成了拙政园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年,拙政园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花卉展、书画展、园林文化节等,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与。
1961年,拙政园被评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园林占地面积78亩(合52000㎡)。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拙政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慢脚步、感受自然与文化的绝佳场所。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之心永远不会改变。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拙政园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在园林设计中,它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水系布局,创造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态环境。这种设计理念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州园林史》的首发不仅为研究苏州园林提供了宝贵资料,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