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晋城 | 柳宗元后裔世代隐居地——柳氏民居
图说晋城 | 柳宗元后裔世代隐居地——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南的中条山中,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村落。它不仅拥有典型的明清庄园城堡式建筑风格,更因其与唐代文学家、建筑理论家柳宗元的渊源而闻名。这里不仅保留了众多名人书画碑刻,其精美的木雕、石雕艺术更是展现了深厚的隐士文化内涵。
图中所绘为柳氏民居入口之景,村前小桥流水、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一块山脚台地上,一座高耸的阁楼座落其上,周围城墙围绕,红砖绿瓦的魁星楼和黄色调城墙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在创作时以笔运线强调书写性,注意枯湿浓淡、疏密虚实的处理。树木或勾或点,坡石略作勾皴,小桥之上加点景人物增加画面的故事性。建筑以淡墨勾染,远处房屋虚化处理,并以云隔,以显出含蓄、幽远之意。
一脉相承的建筑哲学
柳氏祠堂
柳氏民居是一处以柳姓血缘聚居且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村落,世代相传。在1980年的文物普查中,经众多专家考证、讨论得出了是一代宗师柳宗元后裔的结论,从此西文兴村改称“柳氏民居”。
众所周知,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光耀千秋。但鲜有人知的是,柳宗元还是历史上造诣颇深的建筑理论家和设计大师,尤其在风景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建造方面有独特的建树。他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期间,亲手规划建造了愚溪、龙兴寺西轩、法华寺西亭等多处景点。在广西柳州刺史的任上,建造了柳州东亭等景观建筑。他把这些理论观点写入著作中,得以代代流传。
《四库全书》中记载的柳宗元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说:“君子所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远而事成。”即景观建筑不但要注意体现自身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还应重视景观的社会价值,从人的行为心理和人体生理角度看,良好的建筑景观能使人心情愉悦,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当我们站在西文兴的制高点,观看四周山水时,不难发现柳氏先祖精心选定的这方风水宝地,贯穿着柳宗元上述景观建筑的理论。
柳氏民居院落外景
关于景观建筑的设计,柳宗元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说,构建建筑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曰“逸其人”;二曰“因其地”;三曰“全其天”。柳氏民居同样贯穿了柳宗元的三个原则,依山傍水而建,西高东低,东边石窑,以窑当墙,72孔窑洞,层层叠叠,暗合了“因其地”的设计理念;就地取材,能用石少用砖,窑门前建有封闭型防护花墙,窑顶建有垛口式的环山府带,增强了防御功能,不正是“逸其人”的理论实践嘛!关帝庙两侧的魁星阁、真武阁地势较高,为进村的必经之道,就是随地形而建;六大院落虽高低不一,却布局自然合理,显然是以“全其天”作为理论依据,可谓:“虽由人做,宛若天成”。
柳氏民居院落内景
民居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符合柳宗元的思想理念,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认为,应把握“旷”和“奥”两个方面:“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瞰风雨,不可病其敝也”;“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从石,穹若洞谷,翁若林麓,不可病其敝也”。关帝庙、魁星阁和真武阁,建在高处,合乎“旷”的理论要求;四大八小的四合院,集中于一条街的街道两旁,庭院深深,威武森严,拱券、门楼、花园、观景台等建筑各得其位,天然成趣,曲雅不俗,正有“奥”的深邃感。
书画碑刻中的柳家遗风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激浊扬清,讽谏美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其留给其子孙后代的格训:“世代为官而勿贪,产业阔大而勿霸,金仓银财而勿欺,驷马之门而勿淫……以国为忠,以族为孝,以德为邻,与人为善……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柳氏民居遗留的碑刻中看到其精神的传承。
朱熹题字《忠 孝》
在牌坊街的永庆门旁,两个斗大的字镶嵌在门侧墙壁上,左为“孝”,右为“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书。正门上,有明万历尚书王国光题的一副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
王国光《游西坪道中宿谷南渠》诗碑
柳氏后人少与官府来往,在《河东柳氏训道碑》中曾告诫子孙:“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驿,恐骚官衙”柳氏后人无论做官经商,最喜结交的,还是这些文人学者。
朱熹《易经系辞》碑局部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他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派。柳氏民居所存朱熹行草书法碑之碑文即是朱熹论《周易本义》中的内容。其书法刚健清劲、端庄稳重、粗犷古朴。程颢曾任晋城县令,朱熹是否来过这里,无从考证。
文征明书《阳明先生谕俗四条》
文征明,明代著名书画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书法工四体,其中小楷、行草尤佳,有"玉版圣教"之称。柳氏民居共有文徵明行草书法碑四块,内容为《谕俗四条》,为研究“吴门书派”书法艺术及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王守仁,号阳明山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阳明与朱熹这两大对立学派代表人物的书法碑刻同时在此出现,表明了柳氏宗族博采众长,取各家学派之精华为己所用的心迹。
方元焕 四箴碑
方元焕,字晦叔,号两江,明嘉靖十三年(1534)乡贡举人,自幼酷爱古文辞章。工书法,长于行草,苍劲雄健,闻名海内,书迹遍布全国。
吴道子 《圣人十相图》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原为民间画家,后来供奉宫廷。他的画立体感很强,画中人物身上的衣带,看上去似随风飘动,人称"吴带当风"。吴道子有"画圣"之称,被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可惜迄今未见其真迹,仅有摹本《天王送子图》尚可反映其画风。柳氏民居现存有吴道子画碑两通,其中之一为《圣人十相图》,题材为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故事的场景,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衣带飘逸,整幅画线条流畅,共有题款三处,另一为小影,是研究其画风、画技的珍贵资料。
除了上述众多名人书画碑刻外,柳氏民居还有楹联、家训、匾额、祭祖、记事、墓志铭、墓碑等碑碣百余通,皇赐御制碑八通,壁画26块,无愧一个艺术宝库,也是历史的见证,处处彰显柳氏民居的文化分量和研究价值。
雕刻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柳氏民居在继承柳宗元建筑思想、文化观点的同时,也有发展。四合院的精致巧妙,石雕、砖雕和木雕的高超技艺、文化品位,与柳宗元的景观设计理论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人们在惊叹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能的同时,更折服宅院主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激情的创造力。
典雅精巧的木雕:柳氏民居的木雕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这里既有宫廷建筑装饰中常见的龙、狮子、麒麟、蝙蝠等动物形象和牡丹、莲荷、各种卷草等植物形象以及万字、寿字等纹样,同时又有官式建筑很少用的果品、花瓶、笔筒等民俗、民间用品。而且这些动、植物本身的形象也不像在官式建筑中那么规范化,而比较自由多样,显得生动而活泼。
行邀天宠门楼
在“行邀天宠”的门头雕刻中,不但有这些动物、植物的单体形象,而且还用这些形象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群体,赋予了它多种含义。例如有孩童手牵莲花站在荷叶上,寓意人是无所依托忽然而生的佛教意寓;琴、棋、书、画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司马第额枋上垫板上的一幅图案,是两个儿童在莲叶间嬉戏,一个儿童手握另一个儿童的脚腕,寓意手足相连(莲)。这也体现了柳氏民居中的血脉渊源;下面的图案,中间的楼阁是紫禁城的形象,周围的人物是“百官”的意思,这就是“宦海浮沉”。
这幅木雕上面是“麒麟送子”图,寓意“人丁兴旺”,下面是凤鹿组成的图案,意思是“坐食俸禄”,比喻事业有成,这表示柳氏家族家业大了,地位也高了。
石雕代表“教化狮”:柳氏民居最有名的石狮是两座牌坊夹杆石上的八个小狮。它们神态各异,每只狮子都有着不同的寓意,被称为"教化狮"。
“丹桂传芳”下的“教化狮”
“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翘尾巴狮”,它嘴上拴着绳索,尾巴向上翘着,表现文人傲慢清高、口无遮拦、爱发表意见。用绳索拴住狮嘴,告诫柳氏族人,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狮叫“老实狮”,狮子的尾巴藏在了两腿之间,表现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狮叫“安分守己狮”。狮脚下有两个小狮子,肚子下面有一个大圆球,意为安安分分过日子,坚守规矩第四尊石狮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还有一个低着头的小狮,意为“出人头地”。
“青云接武”下的“教化狮”
“青云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金榜题名狮”,狮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经高中进士。第二尊石狮叫“寻求靠山狮”,狮身紧靠石柱,提醒柳氏后人,高中进士后要投靠到权贵的门下,便于日后发展。第三尊石狮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狮身下卧着一个凤头、鹿尾、狮身的小狮子。意为“坐享俸禄”。第四尊石狮叫“宦海沉浮狮”,狮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内方外圆的古钱,意为挂着钱串子在宦海里寻求生存。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史部/集部》索书号 Z121.5/5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2.《沁水百科全书》索书号 K922.54/2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3.《沁水碑刻蒐编》索书号K877.42/3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4.《晋城文物精粹》K872.253/9(1)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5.《梦回沁水》 索书号D292.54/12 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6.《晋城古堡》 索书号TU241.5/14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7.《柳氏民居与柳宗元》索书号K928.71.2/8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
8.《行走沁水》 索书号K922.54/4馆藏位置:晋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