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楹联里的湖南丨涟水之滨的一副对联,道出湘军崛起的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楹联里的湖南丨涟水之滨的一副对联,道出湘军崛起的密码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2A0185X00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依水而兴。
在文人笔下,水清,可以濯我缨;水浊,可以濯我足。在世人眼中,河水润泽万物,农牧渔业、市井日常等一切都离不开清清澈澈的母亲河。
涟水河就是这样一条典型的母亲河,它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自西向东,最终经湘乡至湘潭县北部河口镇注入湘江。原本它的使命跟地球上千万条河流一样,数千年如一日默默滋养两岸人民,但一千年前,它有了些不同,一座书院——涟滨书院悄然在它身边出现。
南宋理学大师张栻曾在此开坛讲学,湘乡首个状元王容在此成就盛名,曾国藩曾在此求学悟道。这里还培育了一批湘军名将,被称为“湘军摇篮”。
9月,阳光温柔,记者一行来到千年弦歌不绝的涟滨书院,探访一副对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1863年,曾国藩已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正奉命与太平军鏖战。战事紧张,百忙之中的曾国藩亲书此联赠与书院,对后辈的拳拳期许和殷殷勉励全在这28个字内。
鼓励后辈 立大志成大才
涟滨书院现位于湘乡一中南校区内,紧挨着涟水河,走路不过3分钟,就可以看到著名的湘乡八景之一“涟水卷帘”。古书记载:涟水逶迤东来,水色清亮,风起处,吹皱层层翠玉,有如珠帘倒卷。时至今日,美景依然如斯。
现在书院门口挂着“曾国藩生平研究馆”的牌子,研究馆设有“寒窗苦读”“京师岁月”“湘军统帅”“总督南北”“倡办洋务”“一代儒宗”“家教传承”“流被桑梓”等八个展厅和一个精品展室,完整展示了这位名人走过的一生。曾国藩赠与母校的对联高悬在大门内的墙上。

(涟滨书院今貌。)
“我觉得这副联的内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钟灵毓秀,一是立志成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代湘介绍,曾国藩是对联高手,他的对联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的原则,常常言简意赅。
“上联赞美家乡的秀丽山水,下联则写出曾国藩对后辈们的期许和提醒。”陈代湘说,下联上半句“圣贤豪杰都无种”化用典故,来自《史记》里面记载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励后辈立大志成大才。后半句“儒生自识指归”,则写出了作为封疆大吏且正走向人生巅峰的曾国藩对人才的观点,“做一个有用之才,除了才,还需要有道德的指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成为一个圣贤。”
修身律己 开放务实追求道德
不知道曾国藩写联时是否想过自己的来时路。他出身于一个湘中普通耕读之家,整个家族往上数24代,700多年间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做官的。1831年3月,20岁的他从老家高嵋山下跋山涉水百余里,来到涟滨书院求学。
曾国藩之前已4次院试不中,而在涟滨书院读书经历,助他开启了腾飞之路。山长刘元堂先生看了他的诗文后赞赏不已,认为他必成大器。书院里名师的指点让他茅塞顿开,尊经阁里13000多卷珍贵的藏书让他大开眼界,与意气相投的同学一起切磋学习让他倍感亲切。

(解联专家陈代湘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同治《湘乡县志》上记载了涟滨书院的办学宗旨:致知而务博,力行之基也;修身而不怠,致用之本也。二三予抑思如是以学,其学专,则造乎圣人之室不难矣。若徒记诵章句,驰骋笔墨,惟功名利禄是务,而无补于道。
可见书院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只背诵四书五经,一味地提高写文章的水平,而是以“道”为最高标准,致知、力行、修身、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仅仅以功名利禄为读书的目的,那是对“道”没有任何增益的,是不能成为栋梁之材的。
于是,在这里曾国藩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涟滨书院求学一年以后,1832年,他赴长沙参加第五次院试,顺利考取了生员。此后,他举业顺遂,为一生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正是自己的经历,并感恩于母校这种开放务实追求道德的教育方式,让功成名就的曾国藩在母校遭遇洪水冲毁、迁址重建为东皋书院时,不仅捐银千两,还写下了这副对联勉励后辈。
千年学府 书声文脉绵延不绝
湖南人自古便重视教育,湘乡县城的配置可见一斑。县城不大,却有两个著名的书院,英才辈出。东山书院——毛泽东母校;涟滨书院——“湘军摇篮”。从时间上算,东山书院当属后起之秀,涟滨书院传承有序教书育人史超过千年。
据湘乡市第四中学教师、曾国藩与湘中文化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杨新跃介绍,涟滨书院源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建立的学宫,宋室南渡后,大儒胡安国提举湖南学事,迁学宫于涟水之滨。
自学宫设立以来,湘乡官民重视教育,讲学之风兴起,宋时大儒朱熹、张栻、胡安国、胡宏等都来此传授理学精髓。南宋状元王容出自学宫,贺德英于南宋淳祐十年赴京应试,十二岁的他获神童科第一。“有资料统计,湘乡县自宋以来共考取进士31人,举人115人,毋庸置疑,学宫(书院)肯定做出卓越贡献。”杨新跃说。

(涟滨书院位于湘乡县一中南校区内。)
清乾隆四年(1739年),因学宫年久失修,且距岸过近,易遭水患,知县徐锡仁与士绅商议,决定将学宫迁建于原址黄甲岭,正式命名为涟滨书院。
也是从这时开始,弘扬湖湘文化的精髓即经世致用思想的涟滨书院开始从众多书院中脱颖而出,曾国藩、曾国荃、罗泽南、王錱、刘蓉、李续宜、李续宾、蒋益澧、蒋凝学等众多湘军名将都曾在这里学习。
群星璀璨。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从咸丰三年到同治八年(1853~1869),湘乡将领共有7886人。这些将领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勋文职,包括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等各级文官,计358人。另一类武勋武职,包括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武官,计7528人。其中有总督、巡抚8人,布政使、按察使、道员39人,知府、知州、知县283人,提督183人,总兵417人,副将、参将1132人。这种人才群体崛起盛况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从1906年起,这里办过各类新式学校,到本世纪初,在涟滨书院旧址处设有省重点中学——湘乡市第一中学,在胡安国所定之学宫处设有湘乡市第三中学。两校相距不过数百米。2009年7月,湘乡市第三中学并入第一中学。两校合并,意味着乾隆四年迁建前后的学宫(书院)在地域上珠联璧合。
世间变化沧海桑田,涟水河依然在湘乡县城里静静流淌,而河畔的学校已从过去的一所、两所,变成了许多所。对联虽然没有挂在学校的大门处,但这里一如对联所赞美的: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经世致用理念依然在薪火相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