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与崧泽:上海历史文化的双重宝藏
奉贤与崧泽:上海历史文化的双重宝藏
2024年11月,一场名为“奉海荣光——柘林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上海奉贤博物馆开幕,展出了72件来自柘林遗址的良渚时期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揭示了4000多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场景,更改写了我们对上海历史的认知。
柘林遗址位于杭州湾北岸,是上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滨海聚落,距今约4000多年。遗址中发掘出的良渚文化墓葬、灰坑、灰沟及柱洞群等遗迹,展现了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景象。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黄翔表示,柘林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上海无古可考”的传统认知,证明了上海历史文化的久远。
柘林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多个独特之处。首先,该遗址是目前良渚文化遗址中唯一采用东西向墓葬的聚落,这在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内是个特例,可能与先民崇拜海洋有关。其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的石钺和只允许贵族使用的玉璧等礼器,表明这里曾生活着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被称为良渚文化的“密码”,可能是早期的计数、标识符号,甚至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与柘林遗址相呼应的,是位于上海青浦区的崧泽遗址。崧泽遗址距今约6000年,被誉为“上海第一人”和“上海第一房”。遗址中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和房屋遗迹,是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之一。崧泽遗址博物馆作为上海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展示了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的完整文化序列,填补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缺环。
奉贤博物馆最近更新了历史厅常设展,展示了柘林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馆长张雪松介绍,此次展出的30件良渚文化时期文物,包括石器、玉器、陶器等,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奉贤地区的文化面貌。这些文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地理学、气象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参考,还帮助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先民生活场景。
通过柘林遗址和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历史文化的演变脉络。从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在杭州湾北岸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史前文明。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我们理解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正如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黄翔所说:“上海并非是历史遗迹丰富的区域,也曾有上海无古可考的谬说,但柘林遗址的发现再一次表明上海历史文化的久远,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保护、利用好上海的文化遗址。”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渊源,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