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千年龙凤古镇焕发新生机
文旅深度融合,千年龙凤古镇焕发新生机
龙凤古镇,这座被誉为“川中第一镇”的千年古镇,正以其独特的龙凤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近年来,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古镇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续了古镇的历史文脉,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暮春时节,古树掩映,叠翠流金。漫步在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古镇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一种古朴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历史韵味十足的老街散发出怀旧的气息。
龙凤古镇,因“涪江环绕成龙,山形蜿蜒现凤”而得名,取意中国的“龙凤呈祥”,意为吉祥、和谐。
龙凤古镇涪江河面,栖凤楼倒映在水中。
在过往的历史中,龙凤古镇被人们称作“川中第一镇”,也享有“千年龙脉地,万世佛缘乡”的美誉。如今,虽走过千年,古镇依旧延续着昔日的繁华盛景。
挖掘龙凤文化 古镇旅游人气旺
4月16日,记者从遂宁市区驱车半小时便抵达龙凤古镇,古香古色的建筑,慵懒的人群,穿插在古树下的夕阳,让人流连忘返。这些美好的元素不禁引人发问:龙凤二字,从何而来,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龙凤古镇内,不少住宅和民宿沿涪江而建。
相传,龙凤场的前身是金马场。明代时期一场大火烧光了金马场的整条街道,有人说按金、木、水、火、土来看,金是火,马要走,所以此场要修到东南方向的一片开阔空地。根据地形看似一条龙,向东看有一个凤凰地形。龙头朝着北方,故修建街道像龙的场镇,取名龙凤场。
“听村上老人说,龙凤镇从前是水运、陆运的交通要道,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名贵的宋瓷,为此,我们专门打造了全国唯一一个社区博物馆——龙凤古镇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龙凤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何翠兰介绍,宋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大见证,借此呈现龙凤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会让游客更直观的认识并感受“龙凤文化”的深刻内涵。
龙凤古镇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宋瓷、汉砖等文物。
走进古镇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几百米外的小白塔水电站。据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条件差、农业灌溉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当地举全民之力,人们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建成“龙凤水电站”。到七十年代,以龙凤水电站为设计样板加以改进又建成了小白塔水电站。两座电站共用同一条引水渠,是兼顾改善旅游区环境、防洪和发电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后来,当地建成了“电力博物馆”以传承先辈干事创业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漫步古镇,佛珠墙、戏台、游龙栈道、御风楼、锦屏桥……寻常周末,古镇每天能迎来游客3000人次左右,节假日则轻松突破5000人次,特别是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当地客流量也迎来了一波高潮。
龙凤古镇街景。
“龙凤文化”传承着这方水土的精神气质,也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拓展出“文化新血液”是龙凤古镇一大课题。
探索古镇新业态 释放消费新活力
近两年,周边游、短途游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龙凤古镇的旅游人气也随之水涨船高。“节假日生意好的哟!每天轻松卖酒上百斤。”得益于古镇原住民的先天优势,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老板就利用自家住宅做起了酿酒生意。
“开门就迎客,游客累了还能在我这歇歇脚。”几十年来,交朋友、做生意,得益于文老板的待客之道,老主顾、新朋友,小店的生意愈发火热。
“离家很多年,但忘不了家乡的那份美景还有酒香。”在外做生意的董先生说,因为一壶老酒,古镇不仅多了份历史的厚重,也成了“他乡人”的情感寄托。
其实,在古镇做生意的原住民远不止陈阿姨,餐馆、茶楼、民宿……近年来,不少人都借古镇的名气吃上了“旅游饭”,而这些小商贩们都有着跟文老板同样的认识。“有的赚就行,要保证游客们来到这的体验感,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玩。”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餐馆的李老板说,诚信经营,让游客宾至如归,古镇的旅游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龙凤古镇开展的舞龙活动,引来大批游客。龙凤镇人民政府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遂宁市引进了首个文化创意项目“龙凤文创园”,该项目位于龙凤老电厂办公区,占地面积约18.5亩,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建设有温泉会馆、汤锅、特色烤排、公共艺术区、厕所咖啡和特色“鸟屋”民宿等。
“这个项目是遂宁文旅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建设时主要对老电厂破烂不堪办公区建筑进行风貌修复,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对整体建筑进行加固、修复,将‘旧厂’和‘艺术’完美结合,为龙凤古镇注入了文化新血液,促进了城市夜晚经济发展,带动景区人气、商气。”何翠兰介绍,项目同时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近50个就业岗位,让本地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龙凤人民的幸福指数。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擦亮龙凤文化底色,进一步挖掘和展现龙凤文化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以此留住古镇的文脉,同时推动古镇旅游业态更加丰富,以文化底蕴,见证古镇的旅游未来。”何翠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