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有节”到科学饮食:中医养生的现代实践
从“饮食有节”到科学饮食:中医养生的现代实践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指出,科学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饮食有节”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古老智慧,导致各种健康问题频发。
“饮食有节”的中医智慧
“饮食有节”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有时节、有度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唐旭东解释说:“中医讲究‘食饮有节’,饮食以七八成饱为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也指出,“春节的节为‘节制’的节”,提醒人们在节日狂欢时也要注意饮食节制。
“饮食有节”不仅体现在食量上,还包括饮食的规律性和均衡性。宋恩峰强调:“面对满桌的美酒佳肴,要学会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尊重身体的自然规律,顺应脾胃的运化能力,适量摄入各类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
此外,“饮食有节”还与自然节气密切相关。宋恩峰指出:“春节的节亦为‘顺应节气’的节。”在春季,应遵循“夜卧早起”的作息规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保持愉悦心情,以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
现代人的饮食误区
然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往往与“饮食有节”的理念背道而驰。台湾医师余雅雯总结了现代人常见的6种不良饮食习惯:
- 烹饪方式不健康:偏爱煎、炒、油炸等高油温烹饪方式
- 睡前进食:有吃宵夜的习惯,影响消化
- 饮水不足:每日饮水量低于2000毫升
- 饮酒应酬频繁:增加肝脏负担
- 吃饭速度过快:不利于消化吸收
- 偏重口味:长期食用高盐、高糖、重辣食物
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肥胖、慢性病风险增加,甚至引发急性胰胆疾病和胃肠疾病。唐旭东提醒:“过量饮食,摄入过多的油脂、糖分会加重胃肠负担,脾胃运化无力则生痰饮水湿等阴邪,可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科学饮食的实践建议
那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实践“饮食有节”的理念呢?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 控制食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
- 均衡搭配:合理搭配主食、肉类、蔬菜和水果,每餐都要有新鲜果蔬
- 规律进餐:保持固定的饮食时间,不随意改变
- 健康烹饪: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油低盐的烹饪方式
- 适量运动:饭后散步、做简单运动,促进肠胃蠕动
- 调整心态:保持愉悦心情,避免情绪化进食
此外,现代科学研究也为科学饮食提供了新的参考。例如,菌群靶向性食品、食药同源理念等,都是未来饮食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如专家所言:“想要维 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与养颜美容,就 应该好好注重饮食,现代人为求方便,习惯吃脱水加工的精緻食物,这会直接 影响体内水分吸收,使身体慢慢处 于缺水状态,皮 肤也会失去光 泽,要少吃辛辣与刺激性的食物,并均衡摄取所有营养素。”
科学饮食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正如《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所强调的,通过合理搭配、五味调和以及注重饮食过程,我们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提升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让我们从“饮食有节”开始,迈向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