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国家植物园:三种珍稀植物野外回归
秦岭国家植物园:三种珍稀植物野外回归
2024年10月,秦岭国家植物园在柞水基地开展了一场重要的生态保护行动——对长序榆、翅果油树、秦岭冷杉三种珍稀植物进行野外回归。这三种植物均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通过人工繁育培育后回归野外,旨在扩大种群数量并有效保护这些珍稀濒危植物。
秦岭国家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秦岭国家植物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由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及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植物园,也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植物园之一。园区总面积639平方公里,涵盖1641种植物、154种动物和2000余种昆虫,形成了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作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国家植物园目前保育6512种野生植物,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17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104种,陕西省地方保护植物48种。园区建有30个专科专类园,年度入园游客达50万人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及园林园艺展示的重要基地。
三种珍稀植物的生态价值
长序榆:古老的孑遗植物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榆科榆属的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1米。树皮暗灰色,纵裂;小枝暗灰色,无毛。叶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边缘具单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长序榆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对于研究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和古气候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它也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
翅果油树:独特的油料植物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灰褐色,被锈色鳞片。叶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边缘具单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翅果油树的种子含油量高达40%,可食用或作工业用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它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
秦岭冷杉:秦岭地区的旗舰物种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是松科冷杉属的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块状;小枝淡灰色,无毛。叶条形,长1.5-3厘米,宽2-3毫米,先端钝或微凹,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两条白色气孔带。球果圆柱形,长5-8厘米,直径2.5-3.5厘米,成熟前绿色,成熟后褐色。
秦岭冷杉是秦岭地区特有的珍稀树种,对于维护秦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观赏树种。
野外回归活动:保护珍稀植物的重要举措
此次野外回归活动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主办,秦岭国家植物园承办。来自全国植物园、高校、研究院等41家单位的9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国家林草局、陕西省林业局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并讲话,会议由国际植物园联盟中国办公室主任文香英女士主持。
野外回归活动包括技术培训和实地操作两个环节。专家们就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回归技术、野外生存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实操培训。与会代表围绕濒危植物综合保护技术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制定了未来保护规划。
此次回归的三种植物均为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通过野外采集种子、人工繁育培育的苗子。植物野外回归目的在于增加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分布点和分布数量,进一步扩大种群,使珍稀濒危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未来展望: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秦岭国家植物园作为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的成员单位,近年来严格执行秦岭保护条例,加强植物就地保护的同时,按照国家对I、II级植物保护和陕西省地方重点野生植物保护的要求,认真实施迁地保护。
此次野外回归活动不仅展示了秦岭国家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也体现了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成果。未来,秦岭国家植物园将继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