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为何拒绝理发?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青春期孩子为何拒绝理发?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你赶紧把头发给我剪短,不然我们就不给你零花钱了!”
看着儿子小勇几乎盖住眼睛的刘海,已经可以绑一个小揪的头发,王姐再一次怒斥道。然而,儿子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甚至反驳道:“我现在已经读初二了,还不能自己决定头发的去留吗?你们也太专制了!”
这是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场景: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理发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与父母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如此执着于自己的发型?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青春期叛逆:不只是理发这么简单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快速发育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渴望被当作大人对待,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利。然而,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又使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仍有欠缺。这种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就像一场内心的拔河赛,让孩子时常陷入纠结与挣扎。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孩子开始频繁挑战权威,对父母、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甚至故意唱反调,只为彰显自己的独立性。情绪波动变得异常剧烈,前一刻还兴高采烈,转眼间可能就会阴云密布,烦躁、易怒、多愁善感成了家常便饭。
为什么是理发?
- 挑战权威的象征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在《童年和社会》一书中提到:“心理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挑战权威,寻求自我。”对于孩子来说,故意与家长作对,不肯听从安排剪头发,便是青春期寻求自我时,对家长的权威进行反抗、挑战。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等心理作用下,孩子们或多或少开始不愿听从家长、老师的安排。
- 审美差异的体现
美学家蒋勋认为:“人的审美水平高低,与他的竞争水平直接挂钩。而孩子能否拥有美好生活,审美能力很重要。”许多家长感叹“跟不上现在孩子的审美潮流”,对于05后女孩子们流行的两条鲇鱼须遮住半张脸、鱼骨辫,时尚一些的男孩们偏爱两侧铲短、飞机头等,这些在家长们看来偏成熟的发型却是孩子们的偏爱。虽然不乏一些孩子出于荷尔蒙增加,为吸引异性关注而特意选择特别的发型。但不少孩子们主要还是因为,开始拥有自己的审美观,与家长的审美出现差异。
- 同伴影响的结果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对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多所初中进行调查时发现,因头发、打扮等观念存在差异,加上沟通不畅,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导火线之一。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外貌关注占比为35%左右,初中生则飙增至73.93%,哪怕是学业繁重的高中生,也能达到65%以上。从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受青春期荷尔蒙增加、心理变化、环境因素等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尤为关注外表。发型,可是他们最在意的,最能彰显个性的,怎么能随意剪掉呢?
如何化解理发之争?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家长最需要修炼的就是冷静与耐心。孩子的情绪本就像火药桶,一点就着,若家长也跟着火冒三丈,那亲子间的战火瞬间就会呈燎原之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 学会正念教养
正念教养是家庭教养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它把正念的实践和概念整合到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研究和实践表明,正念教养可以促进亲子沟通,促进父母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对孩子的有效管教行为和更高的信任和情感分享,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一些不良行为。有助于在持续发展变化的亲子关系中保持教养弹性和回应性,减少父母的教养压力,帮助他们更好使用教养策略。也有助于化解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亲子关系模式的恶性循环。
多陪伴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倾听。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尽可能平等地对待。当孩子有需求或是建议需要发表时,家长能耐心地听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要对孩子的讲话内容敏感,还要有效地使用非语言线索,通过对孩子的声音音调、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判断提高对孩子的理解力,增强对子女情绪表达理解的敏感。
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带评判的接纳。尽管孩子的某些想法可能不够合理、行为或要求不够理性,家长要认真倾听并接纳,再慢慢与孩子交流沟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放下一些固有的想法和态度,只是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想法、愿望等以及自己和孩子本身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特点,对这个过程不带评判。
提高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觉察,并能及时自我调节。时刻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当意识到孩子情绪不良或处于困难时期或时及时给予疏导和安慰。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也会有因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态度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父母应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在面对可能的应激事件时留给自己一个选择的余地,在做出反应前可以有一个“暂停”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增加自身的控制感。在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有了更深的体察之后,这一过程有助于家长冷静的处理矛盾,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情绪觉察的方法:
- 照镜子:观察面部表情(如在愤怒时咬牙切齿)、留意生理反应(如愤怒时全身紧绷、呼吸心跳加快、拳头握紧),这些都是我们情绪被激起的常见反应,当我们注意到这些反应时,就要提醒自己:我的情绪按钮被点开了。
- 给情绪命名:当下是伤心、失望、还是生气、难过?
情绪管理的S-T-O-P技术:
S:stop暂停下来。在你感到非常烦躁甚至恼怒时,立刻喊停,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在采取行动之前,冷静一下。
T:take a breath深呼吸。通过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感受空气进入和离开身体的过程,这能帮助你放松紧绷的神经。
O:observe观察。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思考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情绪,尝试理解孩子的立场和感受。
P:proceed继续。在情绪平复后,重新回到对话中,用更平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 建立平等对话
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或者摔门而去时,家长一定要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 “冷静,冷静,这只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待双方情绪都平复后,再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缘由。
在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却又不愿努力时,家长也别急着责骂,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知识点没掌握,学习方法不对,还是最近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分散了精力?用耐心陪伴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引导他们逐步解决,比一味地指责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
- 尊重个性,寻找共识
当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孩子的叛逆行为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学习成绩,甚至身心健康,家长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却依然无法有效沟通,无法缓解矛盾时,或许就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的时候了。比如,孩子长期沉迷网络,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拒绝上学,与父母几乎零交流,一开口就是争吵;或者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自我封闭,有自伤、自残行为;又或者亲子冲突不断升级,家庭氛围剑拔弩张,每天都在争吵、冷战中度过,这些情况都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们的叛逆、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他们,而是学会倾听、理解和引导。通过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指令,而是来自父母的爱、支持和信任。让我们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