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落千丈,军事遭受“阉割”,德国为何还能挑起二战?
经济一落千丈,军事遭受“阉割”,德国为何还能挑起二战?
导读:一战后的德国经历了从经济崩溃到军事崛起的惊人转变。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一历史进程,揭示了德国如何在国际援助与自身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从战败国转变为二战的发动者。
一战后,德国的经济受到巨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也在逐渐凸显,德国的社会局势和经济发展陷入巨大困境。就在此时,德国在一战中曾经的敌对国家——欧美对其伸出了援手。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绝对的敌人,更没有绝对的朋友,一切都是利益的交换罢了。欧美等国选择对德伸出援手,也是为了扩大资本主义阵营,以及保证德国有足够的资金偿还战争赔款,在欧美国家的帮助下,德国经济得到了暂时的恢复。
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且波及到了德国。德国此时尚处于自身难保的阶段,而此时上台的国家领导人希特勒更是将军国主义政策推到极致,一时间,德国全国都走上了全民军事化的道路,为二战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旧恨新仇:巴黎和会规定割地赔款,德国对战胜国心怀怨恨
一战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大屠杀,数以万计的士兵血染战场,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当胜利的号角响起,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第一时间派出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到美国的白宫讨论战后赔偿的问题,会议的氛围完全是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各国的政府首脑纷纷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经过几轮激烈的争论,最后会议的核心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山东半岛的问题。这个曾经是德国的占领区,日本第一时间要求德国把山东半岛转让给日本。
二、亚得里亚沿岸的归属权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奥匈帝国第一时间发言要求这片土地归奥匈帝国所有。
三、战争赔款的问题。法国总理率先发言,他要求德国赔付一千三百亿的马克,德国断然拒绝,但是战胜国并没有善罢甘休。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各国代表终于草拟出《凡尔赛合约》,合约规定,德国失去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另外对德国的军事部署也进行了限制。
1919年巴黎和会
显然,这样的条款对于德国来说过于严苛,德国政府非常不满,心中埋下了伺机报复的种子。
修鳞养爪:在欧美国家帮助之下,德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 美、英对德国的扶植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世界经济混乱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再加上协约国要求德国赔偿战争损失,德国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1922年,德国马克开始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下跌。
到1923年11月的时候,德国马克竟贬值到一美元约等于四十二亿马克。这样的通货膨胀使得德国的战争赔款不值钱,战胜国的经济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害。又是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协约国(战胜国)意识到一个问题,只有实现德国的经济复兴稳定德国的通货才能提高德国的经济赔偿能力。于是美、英开始贷款给德国,以此来刺激德国经济。
一战时期的德国马克
从1924到1929年,五年间,大量的英美国家的资金涌入德国,这些资金中有长期贷款约一百五十马克,短期贷款约六十亿,这些资金用于德国经济的恢复以及扩展工业发展工业。外资就像生命中的血液一样,借助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促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繁荣。德国又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德国的一些工业在生产和利润方面甚至超过了一战前的水平,比如基础工业、钢铁、煤、纺织品、化学制品、无线电器材以及精密光学仪器等。大部分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都恢复到了1913年时的富裕水平。
- 苏联对德国的帮扶
1922 年苏联同德国签订了平等互利原则的《拉巴洛条约》。很快成效就显露出来,1930 年代初“德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达 50%。而在1932 年德国向苏联出口商品占苏联进口的比重也大大提高:其中型铁占50%,挖泥机占80%,金属加工机床占70%。
德国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又签订了经贸贷款协定。根据协定规定,德国向苏联提供最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在1940年2月1日两国又签订了经济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向德国出口原料,而德国向苏联出口工业品、设备和军械产品。该协定有效促进了苏、德贸易的发展。
1941年1月10日,苏、德又签订了扩大的经济协定。苏联供给德国工业原料、石油和食品,尤其是谷物;德国向苏联提供工业设备。1939-1941年苏、德签订的三个经贸协定大大促进了苏、德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德国强化战争经济,在客观上有利于德国冲破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
卷土重来:经济大萧条使德国纳粹雪上加霜,为转嫁矛盾,德国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一战后初期,德国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工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物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工资,工人罢工,失业严重,人们的精神生活遭到极大冲击。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对德国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虽然德国在1920年代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但是这是以通过大量的外债以及对外贸易得来的。
所以德国对外债的依赖使本国的经济受到英美国家的制约非常大,可以说此时的德国经济发展完全是依靠国外而不是自身的生产。所以在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德国受到波及自是首当其冲。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整个国际贸易一蹶不振,而德国更是难上加难,本就承担了巨额战争赔款还失掉了原有全部殖民地,德国此时的现状很是艰难。在1932年德国工业生产较危机前最高点下降了 40.2%;失业人数高达800万,占全国工人总数的近50%;外贸减少2/3;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760亿马克降到 450亿马克;国债高达140亿马克。危机间,整个农业收入下降30%。
此时德国的布吕宁政府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而纳粹利用群众的恐慌心理,对各个阶层特别是下层民众许下了种种诺言,又积极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逐渐控制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刚刚上台时,国内存在 600 万失业者,经过一段时间强硬手段的治理,从1933到1936年德国的失业率明显下降,德国的重工业产量有更大幅度的上升。这些成就是在希特勒迅速把国民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的基础上取得的。
纳粹德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希特勒还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对人民所需要的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不仅不予以扶持使之相应发展,相反采取了许多取缔措施。将生产日用品的工业企业,有的强迫转向重工业,有的责令停办,以此加速发展军事工业。
1936年4月1日月1日,手工业企业数目减少了104000家。第二年,又减少了76000家。1933—1939年德国约有70万小商人和手工业破产。未倒闭的中小企业,其经营活动,也必须为战争服务。
希特勒为了使德国经济发展,想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生存空间”以达到目的,而战争又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靠,因此为备战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他对国民经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迅速地把国民经济完全转上了军事化的轨道。
二战的阴云笼罩在欧洲大陆上空
希特勒的政治举措短时间内使德国的重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甚至一度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但是其严重军国主义政策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德国民众对于一战的反抗情绪以及德国的大量赔款,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问题积累的过多早晚会酿成大祸。
结语
德国在一战后通过美英的扶植和纵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已经有了发动战争的经济基础。在二战初期,与苏联贸易成功打破了英法的经济封锁,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实力。一战后的世界通货膨胀则滋生了德国的纳粹种族主义。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将纳粹推上德国的历史舞台,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为德国经济寻找一条出路,他们最终铤而走险,再一次选择了战争的道路。而发展国民经济的种种举措则完全是为了战争作准备。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战争发展经济的指导下,德国的国民经济最终转上了军事化的道路。在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德国最终又一次发动了生灵涂炭的世界大战,使世界人民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参考文献:
《闪击英雄》
《隆美尔战时文件》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