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的不同版本
梁祝传说的不同版本
“梁祝”是中国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关于这个美丽而哀婉的爱情故事,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流传。这些版本不仅在情节上有所差异,还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遗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主要版本的“梁祝”传说,带您领略这一经典故事在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
鄞州版本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上虞版本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杭州版本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宜兴版本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微山版本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汝南版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诸城版本
山东诸城的梁祝传说,被列入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公布。
自古至今,关于梁祝的传说,可谓流传广而久远,遍及国内外众多地区,其内容也大致相同。而诸城的梁祝传说却别有一番情味,以其真实、美丽、亲近、悲壮而独具特色。传说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其一,在位于诸城市北部的相州镇梁山屯村,村民声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传说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父亲也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雇短工经营几亩薄地为生。待山伯长到十六岁时,母亲怕误了孩子的前程,便省吃俭用,攒些积蓄,把梁山伯送到了村西北三里远的小梁山的塾堂里读书,因塾师曾是梁山伯父亲的好友,故而山伯在塾堂处处受到师父的关照,学绩甚好。
小梁山上的塾堂遗迹至今尚存,大门石墩及书房寝室清晰可辨。也就是在这里,梁山伯结识了女扮男装前来读书的祝英台,两人同室居住,兄弟相称,感情笃深。一晃三年过去,直至学业完成下山之时,山伯也未察觉出英台的真实身份,并执意要送一送祝贤弟。两人边走边聊,畅叙友情,一路西行,一直送到如今诸城市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上,才被英台劝住,这就是有名的十八里相送。
石桥子镇北的小石桥至今犹在,是一座不大的悬砌拱桥,石桥面上磨蹭光滑,仍相当结实,这里距小梁山恰恰十八里整。就在这小石桥上,英台面对相处三年的梁兄,爱恋之情再难自制,于是提出为自家的小九妹作媒许配山伯,并叮嘱山伯定要早日到祝家提亲。见山伯应允后,两人才依依惜别。
当山伯再回山拜别师父时,才从师母那里得知英台即是小九妹,赶忙前往祝家提亲。谁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当梁山伯知道祝员外已将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连英台也不曾见一面即被逐出门外,回家后悔恨交加,相思成疾,终日咳嗽,汤水不进,一病不起,其症就是今天的肺结核。在山伯病入膏肓之时,嘱咐母亲说:“我死后不要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岸。”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死后也想再见英台一面。说完后山伯一命归天,年仅十九岁。梁母果然依照儿子的嘱咐,将山伯远葬到现今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上。
其二,在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的祝家楼村,村人亦称,祝英台就是该村祝员外之女,祝家共四支,居住在祝家楼村的四角上,四楼对应,祝员外即家居东北楼。当时祝家子嗣大排行,英台在女中行九,小名叫九红儿,只因祝员外膝下无子,又禁不住英台苦苦请求,于是就同意了英台女扮男装去小梁山求学。
英台上山以后,一直隐瞒真实身份,两年过去竟无人察觉,直到第三年临近学业将止,才被师父窥出些端倪,他见英台方便时与其他人不同,即使小解也要蹲下,便告知妻子,师母便暗中留意,果然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师父思忖良久后说:“反正也快终业了,还是不张扬为好,传出去会坏了人家的名声。”于是英台才得以平安下山。
祝英台回家以后,方知父亲已为自己许下婚事,又得知山伯曾来提亲被父亲拒绝,便终日以泪洗面,再闻山伯已殉情而死,葬于里丈河北岸,即三日不食,并在嫁妆一事上百般纠缠,以拖延婚期,直至出嫁上轿时又提出必须在里丈河北岸落轿一次,以祭拜梁兄亡灵,否则绝不上轿,这才上演出裂冢化蝶那一场戏来。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祝家楼村,祝姓村人都矢口否认有英台其人,更不是祝家楼人。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并延续着一个梁祝不通婚的风俗。据另姓村人介绍,祝家认为,本族出了祝英台这样一位女子,没有家教,有辱门风,故不得宣扬。这样的否定和做法恰恰证实了祝英台确是祝家楼人。
其三,在诸城市北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条通往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旧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封土之上双顶并立,墓周杂草丛生,墓体青草覆盖,立于墓上,南望渠河,北览安丘,东西两道行人,尽收眼底,这就是梁祝冢。据里丈村人讲,这里就是梁祝化蝶的地方。传说有两种,一说是祝英台出嫁那天,风和日丽,花轿刚到冢西的古道上,突然狂风四起,英台即要求落轿,前去祭拜梁兄亡灵,到得墓前,英台眼望梁兄石碑,悲痛欲绝,声泪俱下,历数梁兄情意后,撞碑而死,家人遂将英台合葬于此。一说是当时确有坟墓裂开之事,英台钻入,遂翩翩飞出两只蝴蝶,把个马文才急得绕墓追逐,拉了墓地一大圈儿蒺藜。细观墓周,确有层层蒺藜草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