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联银行下架创新存款产品背后:监管收紧与行业转型
亿联银行下架创新存款产品背后:监管收紧与行业转型
2024年5月,亿联银行悄然下架了多款创新存款产品,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东北首家民营银行,亿联银行的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更折射出整个银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转型压力。
亿联银行的困境与抉择
亿联银行此次下架的创新存款产品,主要包括周期付息型存款等特色产品。这些产品曾因其较高的利率和灵活的付息方式,受到不少储户的青睐。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收紧,这些产品也逐渐成为银行经营的“负担”。
从亿联银行近期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其经营状况确实不容乐观。2024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05亿元,同比下滑4.87%;净利润仅为0.1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9.49%。资产规模也出现缩水,截至6月末总资产为487.87亿元,较年初减少近30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行的贷款和存款余额均出现明显下滑。截至2024年6月末,在贷余额为305.53亿元,较年初减少30.49亿元;存款余额为294.66亿元,环比下降9.52%。不良贷款率也从2023年末的1.61%上升至1.73%。
面对这样的经营困境,亿联银行不得不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优化资产结构。下架高成本的创新存款产品,正是其应对策略之一。
监管收紧下的行业趋势
亿联银行的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多家银行陆续下架了智能通知存款等创新存款产品。这一现象背后,是监管层面对存款市场秩序的持续整顿。
2023年5月,金融监管部门就曾对银行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进行调整,要求国有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并停止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部分银行开始下架相关产品。
2024年11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非银同业存款的管理,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并规范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行为。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提高政策利率传导效率。
在这样的监管背景下,银行纷纷采取行动。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已发布公告,宣布对旗下“智能通知存款”产品进行调整,有的取消自动转存功能,有的干脆终止相关业务。
对储户和市场的影响
对于普通储户而言,创新存款产品的下架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相对高收益的存款选择。以智能通知存款为例,这类产品兼具活期的灵活性和定期的收益性,深受储户欢迎。下架后,储户可能需要重新规划资金配置,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看,下架高成本存款产品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目前非银同业存款规模略超30万亿元,如果同业存款利率平均压降30BP,银行可节约利息开支约600亿元,相当于降低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约2BP。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银行面临存款流失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
民营银行的转型之路
亿联银行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民营银行行业现状的缩影。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18家民营银行2023年的经营情况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头部机构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资产规模分别达到5355.79亿元和4521.3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8.15亿元和42.03亿元,远超其他机构。而大部分银行资产规模不足千亿元,7家银行资产规模总额甚至不足500亿元。
面对存款端压力和资本补充困境,民营银行正在谋求转型。一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来应对净息差收窄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如金融科技应用、供应链金融等,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亿联银行新任行长蒋永军来自平安银行,拥有十余年信用卡业务经验。他的加入或许将为亿联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正如业内专家所言,银行需要在遵守监管要求的同时,不断创新和优化其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保持竞争力。
总体来看,亿联银行下架创新存款产品,既是应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无奈之举,也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单个银行的经营困境,更折射出整个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背景下面临的转型压力。对于储户而言,也需要适应这一变化,重新规划个人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