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腹泻期间如何科学补充营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腹泻期间如何科学补充营养?

引用
10
来源
1.
https://ws.zibo.gov.cn/art/2024/7/30/art_1338_2828157.html
2.
https://www.hospital-cqjs.com/info/1053/2690.htm
3.
https://ihealth.vghtc.gov.tw/media/1209
4.
https://www.mskcc.org/zh-hans/cancer-care/patient-education/diarrhea
5.
http://www.news.cn/health/20240513/718f4ef14896448fbd00e8037e483a6a/c.html
6.
https://rs.yiigle.com/cmaid/1518919
7.
https://wsjk.ln.gov.cn/wsjk/ztzl/qlzhxxgzbdfyyqfkgz/fkzs/2024060415593649067/index.shtml
8.
https://depart.femh.org.tw/lg/chinese/diet%20choice.html
9.
https://www.jd.com/pccontent/1553874
10.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travelers-diarrhea/symptoms-causes/syc-20352182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特别是对于慢病人群、婴幼儿和孕妇等高危人群,科学补充营养尤为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腹泻期间如何合理补充营养。

01

腹泻对营养吸收的影响

腹泻时,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频繁的排便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同时也会带走部分营养物质,如糖分、蛋白质和脂肪。此外,腹泻还可能影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02

腹泻期间的饮食调理原则

1. 急性期:禁食与补充水分

在腹泻初期,尤其是急性腹泻时,应暂时禁食6-8小时,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同时,要大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饮用口服补液盐III或自制淡盐水,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恢复期:清淡流质饮食

禁食期过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清淡流质饮食。推荐的食物包括:

  • 米汤:易于消化,能补充流失的碳水化合物
  • 果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要避免高纤维的果汁
  • 蛋白粉水:补充蛋白质,但要选择无乳糖的蛋白粉
  • 清汤面: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蛋白质

3. 进食期:低脂少渣饮食

随着症状好转,可以逐步过渡到低脂少渣的半流质或软食:

  • 面条、白粥: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 馒头、面包:选择精制面粉制作的,避免全麦或高纤维产品
  • 煮苹果:去皮煮熟的苹果能止泻
  • 胡萝卜汤:促进大便成形

4. 恢复正常饮食

当腹泻完全停止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03

特殊人群的营养补充

儿童

儿童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需要特别关注:

  • 继续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
  • 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
  • 可以给予煮熟的苹果泥、香蕉等止泻食物
  • 避免含糖饮料和果汁,防止加重腹泻

孕妇

孕妇腹泻可能影响胎儿健康,补充营养时要注意: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
  • 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C
  • 避免生冷食物和高纤维蔬菜
  • 若持续腹泻,应及时就医

成人

成人腹泻时,营养补充要兼顾全面性和易消化性:

  • 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鸡蛋、豆腐
  • 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 避免油腻、辛辣和高纤维食物
  • 少食多餐,每餐不要过饱
04

需要避免的食物

  • 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豆类
  • 油腻食物:油炸食品、肥肉
  • 含乳糖食品:牛奶、冰淇淋等(可以选择无乳糖产品)
  • 产气食物:洋葱、大蒜、豆类
  • 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
  • 高糖食物:糖果、甜饮料
05

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腹泻持续超过3天
  • 出现血便或黑便
  • 高烧(体温超过39℃)
  • 严重脱水症状(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
  • 剧烈腹痛或持续呕吐

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以有效缓解腹泻带来的不适,促进身体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