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战争的许多错误认知,都是被宋朝误导的
我们对战争的许多错误认知,都是被宋朝误导的
宋朝和明朝在军事上的表现为何如此疲软?为何在面对外敌时总是处于劣势?从战争这个角度切入,本文将探讨宋明时代的军事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先说说北宋那段时间,整个国家折腾黄河不算稀奇,为了避免女真人的侵扰,他们甚至搞错了防御重点。黄河的多次决口,导致了无数平民丧生,但却无力阻挡女真人的马蹄。更令后人不解的是,为何要费心折腾河道,而不是强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
再看明朝,自永乐年起,建立“九边重镇”成为防御北方蒙古入侵的主要策略。政府倾尽全国之力建设高墙深垒,然而历史证明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确保安全。无论是也先还是俺答,他们并没有因这些壁垒而止步,反倒是屡屡深入腹地,掳掠一番后扬长而去,最终甚至达成了“花钱买平安”的局面。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宋明骑兵的发挥?
一些史学爱好者会简单地归因为骑兵不行,所以无法在野战上取得胜利。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咸宁四年(278年),西晋凉州发生了河西鲜卑占领事件,导致西域商道中断。面对这种局势,当时的司马炎无法调出足够的兵力来应对鲜卑人的侵扰。此时,大将马隆却仅凭三千步兵,在缺乏骑兵支持的情况下,成功恢复了凉州的安宁。
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率骑兵数万人拼命拦截马隆,然而马隆带着三个厢车部队在远程攻击和近距离肉搏中取得了巨大优势。这不仅证明了步兵对抗骑兵的可行性,更显示了古代的灵活战术。
如果认为步兵不敌骑兵是天然劣势的话,同样一个震撼的实例发生在唐显庆二年(657年),大将苏定方率万人步骑迎战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十万骑兵,结果令人震惊。唐军巧妙地将骑兵转为重甲步兵,在肉搏战中取得了突破性胜利,最终击溃敌军,彻底消灭了西突厥的威胁。
那么,为什么到了宋明两朝,战争的胜负竟成了骑兵与步兵的天然对立?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如后来的唐朝骑兵,以及数百年后的宋明时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军事环境,宋朝统治者往往囿于自己无法拥有足够强力的骑兵,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再深入一点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在工业化之前,农业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形式,然而饲养战马与农耕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资源矛盾。中原素以富饶的农地著称,但同样的土地却很难满足养马的需求,反而更适用于高密度人力资源的精耕细作。
即便是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宋明初期的“马政改革”并未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与民争利的矛盾无解。中原百姓更倾向于使用土地种植粮食,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而游牧民族别无选择,只能依靠畜牧维持生计,虽然养马不容易,但却是必需的。
另一方面,宋明两朝依然有些成军尚武之法,宋前几代的历练和雄风并未全然消散。况且唐朝和之前的王朝,不乏农耕和游牧文明交错带来骑兵战斗力提高的奇迹。比如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恢弘的重甲骑兵和步骑混合部队曾在战场上无往不胜。
西晋与唐朝的案例证明,步兵不仅能够击败数量庞大的骑兵,还有战术上的优势。马隆的凉州之役和苏定方的贺鲁决战,足以说明灵活的战术和坚强的意志,奠定了中原步兵的辉煌战绩。即便在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斗争中,宋朝与明朝无法完全依赖军事力量的对抗,那么他们的防御策略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除了资源有限、人力难调、装备不精等客观因素,这种军事上的差距其实更多在于心态问题。宋明没有足够的攻势,甚或不断退缩的政策,使得偌大的中华大地一度显得防御无力。北宋与明政府都曾被内忧外患逼得疲于奔命,关起门来过日子,无暇他顾。
综观数千年的历史,骑兵与步兵的对抗实际证明了一点,强者从不为自己找借口。而宋明之所以在战争中多次陷于劣势,并不是因为地理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作为强者应该有的勇气和进攻态度。如果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过去的故事中找到更为强大和自信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