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泰国用大米换取高铁建设,中国为何答应?
2014年,泰国用大米换取高铁建设,中国为何答应?
2014年,泰国提出了一项看似匪夷所思的决定:用100万吨大米与中国交换,换取高铁建设技术。这一决策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直到现在才明白,这一交易的背后,正是中国的“大国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体现。
许多人质疑,作为一个农业国的泰国,竟然选择用大米这种基本农产品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一个需要大量高新技术、巨额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在泰国政局动荡的背景下,这一决定让人更加困惑:这种“不对等的交换”究竟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考虑?
中泰合作的历史背景与大米的战略价值
中泰之间的合作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农产品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交流。泰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合作伙伴之一,尤其是在大米的进口领域。泰国的大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成为中国市场上重要的进口农产品之一。
然而,在2011年,英拉政府提出了“稻米认捐政策”,通过国家干预价格,收购了大量大米。这一政策虽然初衷是帮助农民,但却导致了泰国大米市场的严重扭曲。过度收购和库存积压使得泰国的粮食库存急剧增加,而出口市场的需求却并未得到有效对接。此时,泰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处理过剩的大米库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泰国政府提出了“大米换高铁”的想法。
毕竟如果这个项目成功,泰国至少获得三个好处。首先,高铁建设大大提高了泰国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了国内运输效率。泰国的铁路建设长期滞后,尤其是老旧的铁路系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高铁的建设,不仅能加速国内物资和人员流动,还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东南地区的经济联系。
其次,高铁项目对泰国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泰国一直以来依赖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而中国游客是其最大的外国游客群体之一。随着高铁的开通,从中国昆明至曼谷的旅行时间大幅缩短,这将极大地提升泰国在中国游客中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泰国旅游业的增长。
最后,泰国通过这一战略合作,不仅获得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学习到了中国在高铁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为泰国未来自主建设和运营高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国是如何考虑的呢?
大米换高铁的深远战略眼光
从表面上看,大米换高铁似乎是一个不对等的交换,特别是考虑到大米与高铁之间的价值差距。但对于中国来说,能否收到泰国大米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背后的国际角色。
“高铁换大米”的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贯通泰国北部地区,在线路上与中国提出的泛亚铁路相重合。通过分段修建,逐步实现铁路干线覆盖中南半岛,并延伸到印度洋沿岸的目标。届时,中南半岛各国与中国的经济活动将依托铁路更加活跃,而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除此以外,作为中国技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泰高铁如果合作成功,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的国际化成功。
中国高铁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从最初引进技术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中国高铁已走在世界前列。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高铁不仅技术先进,而且在建设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约为1亿元至1.25亿元人民币,而西方国家的高铁建设成本普遍高达2亿元人民币以上。
凭借这一优势,中国高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并吸引了多个国家的合作。在泰国的合作中,中国不仅提供了高铁建设的技术和设备,还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工具提供了融资支持。这一合作模式帮助中国高铁在东南亚地区扩大了影响力,为未来的国际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12月,中泰双方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意味着中泰两国“大米换高铁”的合作正式开启。
中泰高铁合作的意义与挑战
虽然中泰高铁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首先就是“大米换高铁”这个项目中途就曾多次暂停。事实上,早在2012年英拉来华访问期间,乘坐京津高铁来往于北京和天津,便对中国高铁赞不绝口,并表达过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的想法。
2013年10月11日,她在曼谷发表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然而,2014年1月15日,因为泰国政局突变,泰国商业部暂停了向中国出口100万吨大米的计划。同年5月7日,泰国宪法法院裁决英拉滥用职权罪名成立,解除其总理职务。泰国政局的变动和国内社会的反对声音,使得这一合作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尽管如此,中泰双方依然坚持合作,最终实现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一合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换,更是政治层面上的战略合作。
此外,国际竞争者的压力也是中泰高铁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挑战。例如,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高铁市场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其新干线技术曾被认为是泰国高铁的潜在选择。
然而,中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和高效的建设能力,成功赢得了泰国的合作,这也是中国在国际高铁市场竞争中取得的又一重要胜利。2020年11月26日,中泰铁路一期项目(曼谷—呵叻段)举行承包商合同签署仪式。2024年4月22日消息,泰国国家铁路局批准了造价3414亿泰铢(约合人民币668亿元)的中泰铁路第二阶段项目。
结语
中泰高铁合作不仅为泰国带来了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推动了两国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这一项目,泰国不仅解决了大米过剩的问题,还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区域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则通过这一合作,不仅展示了自身在高铁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随着中泰高铁的投入使用,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两国和东南亚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中泰高铁的成功实施,正是中国“大国思想”与全球战略的具体体现。通过与泰国的合作,中国不仅推动了本国高铁技术的“走出去”,还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政治互动,为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注入了更多的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中国日报《泰国计划清空大米库存 “高铁换大米”迎转机》
观察者网《中方同意泰国用农产品抵部分建高铁费用 被称“大米换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