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疗”变身创意之城,文化焕发新光彩
天津“二疗”变身创意之城,文化焕发新光彩
近日,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第二工人疗养院完成文物修缮,以全新面貌亮相。这座始建于1956年的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阎子亨和陈淑琴设计,曾是劳模和工人的疗养休憩之所,如今在天津城投集团的努力下,被改造为创意之城产业运营服务中心,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历史建筑的新生
第二工人疗养院占地面积约14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71平方米,包括原疗养楼、餐厅、洗衣房、办公治疗楼等四栋主体文物建筑及相关附属配套用房。其建筑设计继承了梁思成中式大屋顶的建筑思想,呈现典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式”建筑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3年后,由于城市发展和政策调整,这座疗养院逐渐闲置。为让这座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天津城投集团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从2023年开始对其实施修缮工程。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院墙窗棂进行了7次调漆,水泥压制的屋面瓦经过5遍开模,确保与原貌保持一致。
创意产业的新地标
改造后的第二工人疗养院成为创意之城产业运营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前,中关村智酷、民营经济产才融合(天津)中心、明材科技、钻瓜科技、融汇智能、政务服务站等主体已正式进驻。服务中心不仅提供办公空间,还设有产业运营服务、知识产权、产教融合、文化艺术、茶饮简餐等服务主体,营造产业发展氛围,构建产业运营服务体系。
与之相邻的高校三创基地项目,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旨在吸引科技型企业、周边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与高校关联性较强的企业入驻,培育孵化产学研创新成果。截至目前,两个产业载体项目已汇聚各类型产业主体43家,其中数字设计类企业17家,产业服务类企业5家,文化艺术类团体21家。
“文物保护+城市更新”的创新模式
此次改造采用了“文物保护+城市更新”的二元模式,既注重保护历史环境和建筑原貌,又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核。这种模式不仅让文物从“活起来”到“用起来”,也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真正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社会影响与示范意义
第二工人疗养院的改造是天津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2024年,天津注重善建善用善营,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等18项政策,盘活土地2.26万亩、房产超过1000万平方米,实现收入593.6亿元。此次改造项目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展示了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注入新的产业活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这一变化展示了天津如何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韵,激发文化创造力,使文化和自然遗产焕发新生。未来,这里不仅是一个产业运营服务中心,更将成为展示天津城市更新成果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