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千年古建的守护与传承
晋祠:千年古建的守护与传承
晋祠,这座被誉为“华夏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园林,静静地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它不仅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皇家园林,更是太原王氏千年传奇的见证者。
千年古建,见证历史沧桑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自那时起,晋祠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其中,宋代的扩建尤为重要,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后,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奠定了晋祠今日的建筑格局。
建筑艺术的瑰宝
晋祠的建筑布局严谨,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圣母殿是晋祠中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它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圣母殿内供奉着邑姜的塑像,端庄慈祥,栩栩如生。殿内壁画和雕塑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鱼沼飞梁是一座建在方形水池上的十字形桥梁,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连接着圣母殿和献殿。桥面上34根小八角石柱,支撑着整个桥梁的重量,石柱上的雕刻精美绝伦,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金人台上四尊北宋铁铸神将,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这些神将身着铠甲,手持兵器,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它们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铠甲上的花纹清晰可见,兽头装饰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2025年1月16日,“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开馆。晋祠·唐刻华严石经是迄今为止发现传世最早、最完整的华严经石刻群,距今已有1300多年。此《华严经》由武则天主持翻译并亲自作序,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译毕,即在武则天的家乡北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开始镌刻上石。此后一直存于城西(今太原西山)风峪沟石经藏院。北汉天会四年(960年)曾“奉敕重修”部分石经,1940年收入晋祠。
晋祠·唐刻华严石经为多棱碣柱型石刻群,晋祠博物馆现存石经135条,其中93条基本完好。石经现存可见文字近50万,14个武周新字多次出现,代表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
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坐落于晋祠博物馆浮屠院内,馆中陈列着晋祠博物馆藏的全部石经,共分“石经春秋”“石经名言”“皇泽华严”“沧桑风峪”“千古石经”五个展室。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曹维明表示,晋祠·唐刻华严石经陈列馆讲述了佛都太原、武则天与华严石经、石经价值以及石经保护研究历程等内容,再现了大唐北都晋阳的历史风貌、武周政治文化、佛教宗派的起源、唐代书法艺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文化积淀。
保护与开发并重
近年来,晋祠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晋祠成功升级为5A级景区,门票价格为40元,开放时间为8:30-18:00。山西省政府计划将晋祠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山西将加强全域、全季、全龄设计开发,完善旅游供给体系。持续打造3个热点门户城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旅游名城名县名镇。提升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机串联531处国保单位和976个景区景点。开发春游、夏养、秋行、冬享四季旅游产品,丰富研学、自驾、康养等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的业态,发展红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动文旅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促进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构建大文旅格局。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重点景区、重点企业改革,做强省属文化、旅游企业。健全文旅云平台功能,凝练三晋文化IP,优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线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山西博物院新馆、古建筑博物馆。培育“晋字号”非遗品牌,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借助《黑神话:悟空》开发相关产品和业态,打造文创爆品。发展演艺经济。
提升便利度、满意度、美誉度,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山西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中高端接待能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加强服务质量评价和市场监管,改善游客体验。强化宣介和营销合作,讲好山西故事,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沿海和境外客源市场。
晋祠不仅是一处文化遗产,更是一处精神家园。这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晋祠内游览,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与风采,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