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鹦鹉故事的佛学韵味
唐代鹦鹉故事的佛学韵味
唐代鹦鹉故事中蕴含的佛学韵味,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宗教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的广泛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皇杂录》中记载的“雪衣女”故事,这个故事不仅美丽凄楚,更蕴含浓厚的佛教色彩。
“雪衣女”与《心经》
据《明皇杂录》记载,在唐开元年间,岭南有人向唐玄宗进贡了一只通体雪白的鹦鹉。这只鹦鹉不仅外表极美,而且十分聪明,能够听懂人说的话,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因此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对这只鹦鹉喜爱有加,他们还将其称为'雪衣女'。
他们之后还教这只鹦鹉背诵当时名家的诗词,它都能背下来。后来这只鹦鹉和唐玄宗养成了深厚的感情,在唐玄宗与人下棋的时候,每当局势不利,雪衣女就会飞下来将棋子打乱,这让唐玄宗对其更加喜爱。
不过有一天早上,雪衣女告诉杨贵妃,自己做梦被猛禽所杀,可能不是好预兆。唐玄宗听说之后,便让杨贵妃教授给它《心经》,希望能够帮助它消除恐惧,摆脱厄运。
于是杨贵妃昼夜诵经,雪衣女也确实将其牢记于心。不过在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出宫游玩的时候,雪衣女在旁嬉戏,却被一只老鹰所擒杀,这让唐玄宗夫妇悲伤不已,并将其埋葬在皇宫之中,为它立了一个'鹦鹉冢'。
这个故事中的佛教元素十分明显:鹦鹉被赋予了诵读《心经》的能力,而《心经》作为佛教重要经典,其出现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外,唐玄宗让杨贵妃为鹦鹉诵经以消除厄运,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通过诵经消灾解厄的思想。
鹦鹉在佛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鹦鹉常被视为一种洞悉佛法的鸟类。佛教故事和壁画中,鹦鹉的形象屡见不鲜,它们往往被描绘成能够理解佛法、甚至诵读经文的灵性生物。这种象征意义在唐代鹦鹉故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代鹦鹉故事中,鹦鹉的智慧与忠诚不仅体现在它们能讲故事、解救人质等情节中,更在于它们对佛教经典的熟悉和理解。这种设定,显然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代社会的佛教氛围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鹦鹉故事中的佛教元素,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反映。
唐玄宗时期,佛教在宫廷中尤为盛行。皇帝本人对佛教持有开放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崇佛教。在这种氛围下,宫廷中出现鹦鹉诵读佛经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的崇信,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后世影响:辽代壁画《颂经图》
唐代鹦鹉故事的佛教韵味,在后世仍有深远影响。辽代壁画《颂经图》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这幅壁画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贵族墓葬,画面以一位贵妇为中心,她面如满月,弯眉细目,身穿红色抹胸,外罩长袍和蓝色长裙,端坐在椅子上。她面前有一方条案,其上有展开的经卷,贵妇仿佛正在吟诵上面的经文。在方案的右边站立着一只通体雪白的鹦鹉,仿佛在倾听贵妇的颂经声。
整幅壁画的画面色彩鲜艳,构图生动,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将这幅画上的贵妇推测为杨贵妃,主要是因为在唐朝文人郑处诲的笔记文学《明皇杂录》中记载有一段杨贵妃与鹦鹉的轶事,而且也与佛教有关。
根据郑处诲的记载,在唐开元年间的时候,岭南有人向唐玄宗进贡了一直通体雪白的鹦鹉,它不但外表极美,而且十分聪明,能够听懂人说的话,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因此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对这只鹦鹉喜爱有加,他们还将其称为'雪衣女'。
他们之后还教这只鹦鹉背诵当时名家的诗词,它都能背下来。后来这只鹦鹉和唐玄宗养成了深厚的感情,在唐玄宗与人下棋的时候,每当局势不利,雪衣女就会飞下来将棋子打乱,这让唐玄宗对其更加喜爱。
不过有一天早上,雪衣女告诉杨贵妃,自己做梦被猛禽所杀,可能不是好预兆。唐玄宗听说之后,便让杨贵妃教授给它《心经》,希望能够帮助它消除恐惧,摆脱厄运。
于是杨贵妃昼夜诵经,雪衣女也确实将其牢记于心。不过在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出宫游玩的时候,雪衣女在旁嬉戏,却被一只老鹰所擒杀,这让唐玄宗夫妇悲伤不已,并将其埋葬在皇宫之中,为它立了一个'鹦鹉冢'。
上图——白色鹦鹉
这个故事里的鹦鹉和壁画中的鹦鹉形貌相似,而且为其诵读经书之人不但面容娇美,形态更是丰腴,她身后的侍女也身着唐代服饰,和杨贵妃的特征也十分吻合,更重要的是,在这幅壁画的右上方,还有一首介绍图画的小诗:'雪衣丹觜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
这首诗给出了三个重要的信息,首先陇山禽指代的便是古代产出于陇山的鹦鹉,而宫闱二字则指出画中贵妇乃是宫中之人,最后一句则道出了书卷上的内容确为佛经,这三点都可以和《明皇杂录》中的信息相印证,由此可以确定,这是一幅描绘杨贵妃的壁画作品。
在辽国建立之前,契丹人大多信仰原始的萨满教,不过随着他们和汉族百姓的联系增多,中原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开始对他们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从辽圣宗在位时期开始,辽国统治者就开始在辽国大量兴建寺庙,这让佛教文化在我国北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他当时还命令国内的僧人和学者组织编纂了佛经集成契丹大藏经,即我们熟悉的丹藏,如今在山西应县木塔佛像胸中发现的丹藏等佛经,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佛教发展和辽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辽国时期,佛教文化对契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位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想要在其墓葬中同时体现女性与佛教文化两个主题,因此才选择了杨贵妃颂经这个题材。
至于为何选择女性题材,我看到一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由于墓主人是一位年方14的少年,他父母会选用这个题材(杨贵妃教鹦鹉),一方面符合当时流行的墓葬壁画主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代表父母的不舍(杨贵妃教鹦鹉、如父母之教子),父母想借助雪衣娘这个典故,祝愿自己的孩子远离恐惧,平和的离开。
鹦鹉在佛教文化中是一种洞悉佛法的鸟类,而雪衣女也对佛法十分精通,因此壁画上的鹦鹉很有可能是陪伴墓主人的灵兽,并且起到了超度亡灵的作用。而且在杨贵妃与雪衣女的故事中,唐玄宗让杨贵妃诵读的《金刚经》在辽国也有不俗的影响力,当时的契丹百姓普遍认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灾难,这样的流行观点,可能也是雪衣女被选作壁画素材的重要原因。
从辽代宝山墓葬几幅精美的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辽国的绘画艺术也深受中原的影响,这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
宝山辽墓壁画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一个是形成反差的绘画风格,另一个则是叹为观止的精美画工。这些壁画的技法深得周氏画风(唐代擅长绘制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等人)的真传,具有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壁画中垂柳、竹林、芭蕉、棕桐、菩提树等亚热带植物画得形象逼真,如果不是北方人亲自到南方目睹这一场景,或者南方画家来到北方作画,光凭想象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人们推测,壁画很有可能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师所画。
绚丽多姿的宝山辽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描绘生动、构图准确,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这些典型中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从侧面说明在一千多年前,辽代先民已经生活在中原文化和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当中。
据考证,宝山辽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辽代壁画墓之一,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幅《颂经图》不仅再现了唐代鹦鹉故事中的佛教场景,也体现了辽代社会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继承。
唐代鹦鹉故事的佛学韵味,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产物,更折射出唐代社会的宗教文化特征。这些故事通过鹦鹉与佛教经典的结合,展现了人们对佛教的崇信,以及佛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而辽代壁画《颂经图》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这些故事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为我们理解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