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翼战船到航母:中国舰船的逆袭之路
从大翼战船到航母:中国舰船的逆袭之路
从春秋时期的“大翼战船”,到如今的航空母舰,中国舰船经历了怎样的逆袭之路?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古代辉煌:大翼战船的技术领先
春秋时期,吴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在多地设造船基地,造船业开始初具规模,造船技术不断升级。吴国水军建造了“艅艎”“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型战船。其中“大翼”船体修长,长约12丈,宽约1丈6尺,配有近百名士兵,包括数十名划桨手,利用划桨行进,航行速度快,是当时水上作战的“驱逐舰”。
这一时期的战船设计已经相当精良,不仅考虑了速度与灵活性,还注重士兵的搭载能力。大翼战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为后续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
近代低谷:从闭关锁国到技术革新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舰船发展却陷入低谷。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机遇。清朝的航海工具仍以“瑛奇”号等远洋木帆船为主,虽速度不亚于工业革命建造的蒸汽船舶,但由于技术差距巨大,其终究难以抵挡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也由此开启了造船技术的革新之路。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黄埔创办了中国首个近代造船企业——柯拜船坞,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开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推动了中国造船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突破:瓦良格号的逆袭之路
20世纪末,中国迎来了舰船发展的重大转折点。1998年,前解放军军人徐增平以香港创律集团名义出面并对外宣称计划把它建成澳门的海上赌场,经决定后以2000万美元报价,拍卖中标瓦良格号及其全套设计图纸,并随即支付10%首款200万美元。其后由华夏证券公司、有军方背景的东方汇中公司、国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参与其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主管的澳门创律公司运营。
2000年6月14日,“瓦良格”号航母用拖船牵引离开黑海造船厂运往中国,但其在经过黑海海峡时受到土耳其的阻挠,耽搁16个月后才获准将无自航动力的瓦良格号拖往地中海,后又因埃及不批准通过苏伊士运河不得不从南大西洋绕过非洲,直到2002年3月3日才抵达大连港,但仍闲置。200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澳门创律公司支付8.78亿元人民币正式取得舰体部分的所有权。随后自2005年起由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对其进行研究、续建及拆除、改造。
2012年9月25日,改造后的瓦良格号在大连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为“辽宁舰”。此舰入列后并没有立刻执行军事行动,而是在2013年与2016年两次赴南海进行远洋训练,以形成初步力量。2016年11月,解放军宣布辽宁号航母战斗群已具备作战能力,将开始执行战斗任务。2017年,辽宁舰访问香港,并对公众开放。2018年1月4日夜,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赴南海。
辽宁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这艘从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半成品航母,经过中国造船人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中国海军的核心力量。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舰船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更体现了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从春秋时期的大翼战船,到如今的航空母舰,中国舰船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奋斗历程。这段逆袭之路,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未来,随着更多国产航母的下水,中国海军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