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秦草书:书写技巧大揭秘!
王铎的秦草书:书写技巧大揭秘!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他出生于159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的草书风格独特,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其草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墨法的创新运用
王铎在墨法上的创新是其草书的一大特色。他善于运用涨墨和渴笔,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涨墨的运用使得点画外象,颠覆了一贯的形象性思维,解构了二王以来一统的点画外形。这种墨法不仅超越了元之前的乌黑光亮、温润的视觉要求,还一改以往“墨趣”式的随性之态。
在王铎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饱蘸水墨一笔完成的长线条,形成从涨墨到润笔、淡墨、飞白、焦墨、渴笔等不断变化的墨色层次。这种一连串的墨色转换,使得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建筑中木结构的群体交融感,镶嵌成块,使得“脊柱”感更为明显。
章法的精妙布局
王铎在章法上的处理极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字间联系和行间空间的处理,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吴昌硕在《孟津王文安草书卷》诗中吟道“眼前突兀山险巇文安健笔蟠蛟螭。波磔一一见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从吴昌硕的诗中可以看出,王铎草书在明代的地位极高,成就极大。他的草书在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上均有所创新,尤其在章法的字间联系、行、行间空间、款字及钤印等形式的技法上,独具匠心。
字间联系的多样性
王铎草书的字间联系形式丰富多样。他善于运用结体的中轴线变化,左右摆幅可达60度,极大地增加了字间联系的多样可能。其字间呼应或左或右,或边缘或中间,或虚或实,或连或断。连则数字、甚至十几字连绵一起,虽在绢素数尺之间,实则展现千里之势。断则上下掩映,藕断丝连,意态隔空照应。
王铎还善于运用奇异连接和二重轴线连接的技巧。例如,在《赠张抱一草书诗卷》中,他使用了28次奇异连接,在《草书杜甫五律八首诗卷》中则使用了30次。这种技巧的频繁运用,使得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的灵动变化,使字间联系富于跌宕,从而使字势趋于飞腾跳掷。
行间空间的处理
王铎在行间空间的处理上,与黄道周、倪元璐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紧压字距而较宽地疏空行距”的方法。但王铎通过频繁的连带,使行中茂密的效果更为强烈。他善于运用长而舒展的线条割裂空间,造成疏旷的空间与密集的线组并置,形成强烈的对比。
线条与结体的特征
王铎的草书线条动感强烈,富有弹性。他的结体欹侧多变,但又不失平衡。他不像王羲之、米芾那样较多趋于左倾,而是左倾、右倾互重。当一字或数字左倾,他便常用一字或数字右倾相协调,反之亦然,以求行轴线的平衡。
《杜陵秋兴诗卷》:王铎草书的典范之作
《杜陵秋兴诗卷》是王铎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642年,时年51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王铎草书的技法特点和艺术魅力。
在《杜陵秋兴诗卷》中,王铎运用了丰富的墨法变化。从开头的涨墨到中间的淡墨,再到结尾的渴笔,墨色层次丰富,过渡自然。这种墨色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书写过程中的时间流逝,也展现了王铎对墨法的精准控制。
在章法布局上,王铎巧妙地运用了字间联系和行间空间的处理。他通过结体的欹侧变化和线条的连绵,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特别是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句中,王铎运用了奇异连接的技巧,使得字与字之间既有断开又有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线条的动感和结体的多变也是这幅作品的亮点。王铎的线条富有弹性,结体欹侧多变,但又不失平衡。他善于运用长线条来打破空间的单调,创造出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
王铎的草书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墨法创新和章法布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日本,王铎的书法更是被推崇为“神笔王铎”,其《拟山园帖》传入日本后,曾轰动一时,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更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他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勇于突破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二王的风韵,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了晚明书法革新的精神风貌。